一个学员的凌晨发来一段留言,看得我心痛不止,大致意思就是:她是家里姐妹三个中的老二,从一个月大时就被奶奶带走抚养,10岁后回到父母身边,感受到了父母的种种偏心,后来因为母亲生病时轮流照顾问题和家人发生点争执,大家开始指责她不孝,一直到母亲已经去世好几年,母亲那边的亲戚对她意见都很大,今天因为她转发了一篇有关孝道的文章又被姐夫指责导致情绪崩溃。
她说,她每周都会去看奶奶,她很爱很爱奶奶,然而,现在依旧和父亲关系不好。
她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和父亲的关系,尤其是不知道如何面对亲戚有关不孝的指责。
这位学员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一种“关系的纠缠”,指的是因为情感上过于紧密所造成的相互伤害。
关系的纠缠经常发生在离我们很近的人身上,通常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例如这位学员,父亲对她的指责越多,她就对父亲越没有亲近感,而它越没有对父亲的亲近感,她得到父亲的指责就会越多。
这种对抗于是就变成了一种不断加强的循环,变成了一种纠缠。
第二个特点,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即双方之间都有各自的期待。
例如这位学员和她的父亲,她期待有一个爱她的父亲,而父亲也在期待有一个爱她的女儿,这是一种形式上的对称。
当父亲总是指责她的时候,她就感受不到父亲的爱,然后她就以对抗父亲来做回应。
双方之间谁都不能满足谁的要求,于是,两个人之间就开始有怨气,变成了“你责怪我不理解你的痛苦,我责怪你不感恩我的付出。”最后,这段关系就变成了相互伤害。
如何打破“关系的纠缠”?
1、调整“我”的想法
就如这位学员和父亲及亲戚之间的关系,父亲期望她听话懂事,亲戚希望她孝顺父亲,这位学员如果把想法调整成:好的,你们有这样的期待,可是我没法完成你们的期待了。
如果这位学员在这里停止,不再期待获得父亲和亲戚的认可,那么这个循环到这里就结束了。
或者这位学员也可以期待父亲和亲戚能多理解一下自己,可是父亲和亲戚就是没法做到,她能到此为止,而不是总试图改变父亲或者亲戚的想法,那循环也到这里结束了。
或许这会让人感觉到是一种自私,那我也会劝这位学员自私一点。也许对父亲和亲戚的内疚,是真正独立的代价。
或许你会问我,如果我不符合他们的期待,而我又停在了那里,承认了自己不够爱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那我岂不是很失望。是的,你会很失望,可我们也只能去处理自己的失望了。
有时候别人就不会按我们的想法行事,哪怕是我们最亲近的人。就是因为没法处理自己的内疚和失望,我们才会希望家人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让关系继续纠缠下去。
2、接受情感上的远离
是不是必须和父母保持紧密的关系?这个答案真的没有绝对。
就如这位学员,一个月大时就被奶奶带走抚养,十岁时回到父母身边,一直叫父母伯伯和伯母,到十八岁才改口叫爸妈,一定程度上说,情感上的远离早已注定。
我们每个人都害怕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和自己的亲人,因为会让情感变得疏离。
可是,我们要明白,我们真的只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牺牲和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
这就是关系中的事实。也许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才会让关系中的彼此那么纠缠,那么痛苦。
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是既不愿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而把彼此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为改造失败而责怪对方不配合我们自己。
3、原谅他们,原谅自己
原谅不是要求你强行的宽恕,也不是要你放下怨念,我们不需要把自己当圣人。
原谅的英文单词是,forgive,这个give,给,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自己的。
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让自己能够摆脱关系的纠缠,去发展你自己。
发展自己,才有可能让自己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