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1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于人。家子贡不想让意志加诸于他人身上,他也不想别人把自己的意志加注于自己身上。这是他追求公平和正义的客观外在原则。此处,涉及古代儒学是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同体,公私不分。因此孔子才批评子贡说这不是他能做到的。
2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解释为:子路知道一个道理,没能去做就生怕知道第二件。这一则体现的是子路的勇者不惧之精神,在论语中的很多地方热讲到子路的急切正直、勇于实践的性格,他的直率勇敢、子贡的聪明灵活,曾参的谨慎迟缓,宰我的尖锐古怪,这些性格都非常鲜明,因此前言中说到《论语》的形象性是超过了其他许多著名的典籍。这点落在子路身上体现的应是他的知行合一的道理吧:懂得了就要去做,去付诸行动,是执行力的问题。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好学好问,谓之文。《朱注》有:凡人性敏者多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这里的“下问”可以指地位、身份、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不耻下问,也是“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掩盖自己,不怕因丢面子丢身份而不问。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文采,那是一种美好的心理和习惯。是谦逊者也是好学者。
4子产,行己也恭,事上也敬。惠民也使民也义,所谓“义”是指合理而恰当。之所以能够合理而恰当,是因为他的内心有准则。修身、敬礼、惠民、义民。体现的是儒学的“仁”之精神,仁者爱人是古之遗爱。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这里把社会性公德和宗教性私德融合在一起讲了。是因为儒学把“修身”与“治国”混融一起而讲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