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好的博士生(一)

总之就是两个字——靠谱。

展开来说,
第一, 与导师同行。与国外不同,国内教授们往往科研之外的各项杂事非常多,分身乏术,博士生势必要分担导师的部分事情,哪怕其中有些事情对你的project没有直接的帮助。从导师的角度,只有保证ta的时间利用效率尽可能高,才能使团队的科研产出最大化。所以,为导师节约更多的时间,往往意味着为导师深度思考你的project、更细致地修改你的论文提供了更加宽裕的条件。
第二,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事情交到你的手上,就要尽早扎实去执行,发现有大bug马上汇报。而不要一拖再拖,临近ddl才发现各种缺陷,以至于无法弥补或协调,损害导师和团队的声誉。而我们都知道,声誉的损失,往往是不可逆的。所以,一定不能掉链子。掉多两次,你可能会很欣喜地发现导师再也没有事情找你了。
第三, 要有高度的主动性,杜绝“等靠要”。具体地,把任务当成是自己的事情,主动地多与导师沟通和反馈。比如,作为导师,我喜欢的工作模式是这样:一开始,我会提个思路(甚至只有一个很原始的想法),让学生形成方案,汇报给我我再提出质疑,你再修改直到没有疑问了你再去执行,中间我会提供必要的数据、技术、资料的支持,你缺什么跟我要,执行的结果(顺利或者不顺)提交给我,我再继续提出疑问或者给出解决思路,你再修改直到我满意或者发现你已经确实不能再提升了后面我再上手修改、拔高。反面来说,我不喜欢学生提交给我的工作论文初稿没有调好格式。如果你让导师花费大段时间给你讲论文规范和语病——这些是你自己本来可以私下做好的,那么你就减少了导师为你的论文做深度思考、分析、决策的时间,这个指导和研讨过程中的经验性(有时候混杂了灵感)的东西才是你更应该学到的。俗话说,拜师学艺,学的就是这个,它属于创新的“默会知识”,而不是工作手册或者流程指南,一旦脱离了论文指导这个情境,你没有别的机会可以学习到。

顺便说一句,我见过不少自怨自艾、精神处于焦虑的博士生,ta们之所以焦虑,一部分有心态的原因,比如喜欢向外归因,比如导师不喜欢我、老天没有给我学术天赋,……,等。但这些因素,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所以就止不住焦虑。如果有博士生来向我寻求建议,我会建议他多多修炼前面说的“靠谱三部曲”,这是每个博士能够自己做到的,且能够实质性地助益自己的早期学术生涯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