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红楼梦》时,我一直在想书中的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到底看了多少书,怎么会满腹诗书。
记得《大观园》刚刚修建好时,贾政为了试探不务正业的宝玉读书如何,带着宝玉一起逛园子。一路走来,亭台楼阁所到之处都要题诗作对,而且还要应时应景,押韵就典。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可宝玉也是只有十四五岁而已。
不用说我们十四五岁的时候,就是现在即将步入中年,可曾有这种学问!
而在曹雪芹的笔下,一个被称作“混世魔王”不学无术,只爱吃胭脂的粉红少年也能顷刻引经据典诗情雅文一番。更别说宝玉如何也比不过的宝钗和黛玉了!
有人会说,这都是作者写的,作者饱读诗书,怎会写不出个对子,诗词?想来也是。可我们却忽略了,古代文学大家少时作诗的不占少数。郑板桥7岁作诗,杜甫也是7岁作诗。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不出这么优美的诗呢?在我的朋友圈里不乏这样的人才。不过也有自认为写的好,却半点不通连打油诗都算不上的。
总结来,还是我们在儿时的积累不够。古代大家族孩子们闲来无事的时候,没有电视,手机,电游供我们消遣时间。文字游戏变成了主要的娱乐项目。宴席上也是无令不欢。这样的文学环境,奈何学不好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