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语文课,老师的提问一环扣一环,学生的回答也积极主动,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气氛热烈。这样的课是不是好课?我觉得未必是。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然后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进行释疑。老师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积极思考,没有质疑,只是被动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老师的提问是学生所需要的吗?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更有提问的权利?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爱因斯坦也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提问的重要性。课堂提问绝不是老师的特权,学生也有提问的权利。问题也本该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老师的作用就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学生们的疑惑。一节课,学生没有什么疑问,也没有机会提问,老师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则变成了知识的容器。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利,思考力被压制,创造力被扼杀,长此以往学生就可能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会厌倦语文学习。这样的课不仅不好,反而很糟糕。语文老师把课堂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更是教育观念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大事情。
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有学生质疑的声音。学生真正的学习往往是从思考和质疑开始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不是攥着包袱,一个又一个抖出谜底。老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细心呵护学生质疑的热情,给学生足够思考和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绝不可越俎代庖,事事包办。老师引导学生到达知识殿堂之门,让学生打开大门,走进去“大快朵颐”,而不是将学生抱进去,然后撒开手,这样学生很容易不会走路了。
老师要充分研读文本,只有高于学生,才能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学生的提问可能五花八门,即使精心准备,有时也很难应对学生的提问。当然,有些问题老师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解决不了不可怕,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帮助学生自学自悟。这种自学的能力,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会终生受益。老师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还愁学生学不好吗?
老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现在,不读文本,或粗略读一遍就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不熟悉文本,没有深入文本,就不可能产生疑问。老师要让学生充分阅读,甚至在课堂上拿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来读。有人说,在语文课堂上读永远都是对的。不读,就不会有思考,不读就不会生疑。老师不要担心学生阅读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为读就是学习,只要读,学生就会有独特的阅读体验,有时远远胜过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我们都当过学生,许多语文老师教过我们,也上过不计其数的语文课,但是我们还能记住多少知识,到底学到了什么?不是学生真正悟到的内容,很难理解透彻,掌握牢固的。老师要教好教会,更要引导学生学好学会。
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来解决所有学生的所有疑问的,学生相互的讨论,就有了十分的必要。学生的问题千差万别,他们在互相切磋中,会相互学习,相互激发,共同提高。说不定就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激发起更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合作者,也应参与到一些学生的讨论中来,同时和学生一起解决他们很难解决的问题。老师既要让学生自由讨论,又要组织和引导。放任自流的交流,也可能是低效的,
要给学生足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学习过程中,老师不要“满堂灌”,也不要“满堂问”,要注意课堂的停顿,注意“留白”的艺术。没有缝隙,没有停顿的课,看似流畅,实则剥夺了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权利。学生既做不到当堂消化,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结束前,老师最好沉一沉,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让学生再仔细想一想。学生有疑问是正常的,没有疑问,将所有问题都解决的的课堂是理想化的,也是不可取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会提问对学生学习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不反对老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我反对的是老师霸占了提问的权利,成了课堂的主宰。老师要敢于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走进文本,读出个人体验,读出疑问,读出滋味。
(文 济南历城二中李矿水;图赵荣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