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老师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余华老师笔下的“凶狠”并非真正的暴力,而是被压迫者的觉醒。
他故事里的小人物(如《活着》的福贵、《许三观卖血记》的许三观)长期被命运碾压,唯有以“凶狠”姿态——比如麻木、倔强、甚至自嘲——才能守住最后一丝尊严。
这种“凶狠”是无声的呐喊,是弱者面对荒谬世界时唯一的武器。
它在提醒我们:温顺未必换来善待,而适当的棱角反而能赢得空间。

1
如果你当一直绵羊,那就只能任人宰割。
如《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杜佛兰,在初入监狱的时候因为他的外表长得很文弱,看上去就人人都可以欺负的样子,所以在监狱里受尽了狱友的欺负,狱警也是各种刁难他;
更过分的是监狱长也选择了剥削他,利用安迪来帮助他洗黑钱。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以作者的亲生经历改编,13岁的房思琪被补习老师诱骗,发生了关系,但是自己却因为羞耻和恐惧不敢声张,最终精神崩溃。
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未成年身上,这种事情很多,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塑造和自尊心很强的年纪,即使被欺负,有时候也会选择忍气吞声。
电影《黑名单》中有一句经典台词:
“为什么别人敢在你身上做坏事?
就是因为你让人觉得在你身上做坏事,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
有时候,你越软弱,别人越不把你当回事,越软弱,别人越欺负你。

2
偶现狼性,才能保护自己。
人性本善,但世界并不总是温柔相待。
“偶现狼性”不是鼓励你成为恶人,而是要学会在必要时展露锋芒,让世界不敢轻易践踏你的边界。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种场景离自己很远,但是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就在我们身边,
首先最常见的就是职场的甩锅事件,这个相信很多人都有感触,软弱的人会默默的吃个哑巴亏,但是狼性的人会选择直接说:“这是你的责任,请你自己解决。”
还有就是朋友的占便宜心理,其实很多人身边都有那种喜欢占便宜的朋友或亲戚,软弱的人会默默忍受,但是狼性的人会直接说:“AA制,或者下次你请。”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能说明如果一个人一味的善良只会更危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破窗效应:
如果一栋楼的窗户被砸破后无人修理,很快会有更多窗户被砸。
同理:如果你被欺负后不反抗,别人会觉得“TA好欺负”,变本加厉。
世界不会因你善良而温柔,但会因你强悍而让步。
忍耐是修养,反击是智慧。
“偶现狼性”不是抛弃善良,而是让善良有牙齿。
正如《权力的游戏》小指头所说:
“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
而狼性,就是你在混乱世界中的防身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