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电影解读
剧情简介:
陕北黄土高原上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为采集民歌来到翠巧家,一段时间后,与翠巧家彼此仿佛自家人般。顾青讲述起延安妇女婚姻自主的情况,翠巧听后,心生向往。
父亲虽善良,可又愚昧,他要翠巧在四月里完婚。顾青行将离去,翠巧要随去延安,顾青有心无力。翠巧弟弟憨憨跟着顾大哥,送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一座山梁,顾青看见翠巧站在峰顶上,她用甜美歌喉唱歌送别,顾青深受感动。四月,翠巧在完婚之日,心有不甘决然逃出夫家,划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
(问题一)黄土地的文化景观:
开场时迎亲队伍中欢庆的喇叭声,红色的彩带,8人抬的轿子。流水席上摆放的木鱼,从小定娃娃亲,换亲的习俗,这些是当地的婚姻习俗;墙上贴的无字对联,翠巧爹求雨时向大地撒米粒的情景;众人抬龙神祈雨时场景,数百人齐奏安塞腰鼓时那热烈奔放的场面等等都是陕北的民俗;翠巧的《女儿歌》、翠巧爹的《十五上守寡到如今》和憨憨的《尿床歌》这些也是陕北文化的一部分;影片开始处管子独奏《揽工调》的音乐片段、影片中部晚霞映照下翠巧挑水回家时管弦乐队演奏的背景音乐,这些都充分展现出黄土高原上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性,使影片中的人物的更加立体化。黄土地正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它养育出了中国厚重、封闭、隐忍的中国,是传统文化的象征。
(问题二)散文化笔法的运用
典型的环境:千沟万壑的厚重像山一样的黄土高原,黄土地上几乎没有植株,音响中掺杂着风沙呼啸声、乌鸦鸟鸣声在渲染环境的恶劣、土地的贫瘠。滔滔不息的黄河水,是生命不息的代表,是历史的沉淀。
单调的色彩是影视画面的抒情符号,能够传递感情和表达情绪。在电影中,运用最普遍的色彩主要是黄、红、黑三色。这三种色彩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意义。黄色,代表着黄土地和黄土地养育着的人们,黄土地既有高能量色彩的展示,比如早晨的橘黄色,给人深沉宽容的厚重感,也有着低能量色彩的表现,如傍晚时分的灰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窒息感。影片中所运用的黄色正是体现出这一点,展现出了黄土地上独特的韵味。红色,一方面是表现封闭落后买卖性质婚姻的悲剧色彩,如新娘的小红鞋;一方面也是年轻一代蓬勃的生机及探索自我拯救道路的决心,如憨憨的红肚兜。而黑色在这里则表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痛苦、恐惧与绝望,如翠巧新房内粗糙灰黑的手。这三种色彩在影片中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影片画面产生油画般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凸显出主题,使影片极富表现力。
陕北特有的民歌从听觉的角度让画面更有真实感、立体感。
典型的人物:
翠巧是一个安静朴实的小姑娘,一张稚嫩的娃娃脸,从出场时看另一个小姑娘上花轿的镜头暗示了她的悲剧命运;她是一个有主意敢做敢当的女孩,是顾大哥的出现勾起了她对新生活的向往,她想好后把包袱留在家中想追随顾青去延安,当知道顾大哥不能带她走后,在结婚的当天偷偷跑回家,给爹挑了最后一担水,然后毅然决然的划船去河对岸寻找队伍。虽然她最终被河水吞没意味着反抗的失败,但她是敢于走出一步敢于追求新生活的。
顾青是一名八路军文艺工作者,他正直善良,到陕北农村采风时在翠巧家还帮她家耕地挑水,他带来了延安进步女青年的信息,激发了翠巧对外界新生活的向往,他像火苗一样给了翠巧一束光亮,但这束光又不能真正彻底的改变翠巧的命运,是他看到了安塞腰鼓的震撼场面,才真正领悟到蕴藏在农民身上蓬勃的生命力,他的返回代表着共产党的宣传理论到实际行动的转变,“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过程中有反思有调整,有变化有牺牲。
翠巧爹是陕北农民朴实善良与墨守陈规、愚昧落后的代表;他唱着《女儿苦》的歌,明知大女儿出嫁后过得不好,但仍坚守父母做主的婚恋观,坚持把小女儿又嫁给比她大很多的夫家。他把对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贫瘠的土地上,上天的怜悯上,对外界的变化知之甚少。
憨憨是一个转变中的人物形象,他最初见到顾青时一言不发,是木讷的,痴傻的;渐渐的开口唱《尿床歌》,然后跟着顾大哥开始学唱《镰刀歌》,姐姐出嫁后开始跳水照顾爹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最后在求雨的祭典上看到顾青,他不顾一切逆着人流跑过去,弟弟继承了死去翠巧的反抗意识,他是编导所特意呈现的形象,是有可塑性可转变的新一代青年的代表。
剧中所有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都是极生活化的,极朴素简单的,没有大喜大悲的渲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外表下蕴藏着悄悄的转变。黄土地上的人、事、景、物看似普通寻常,实则融情于景,形散而神不散,处处突出黄土地的特有文化内涵。
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