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收听这门课程也让我有了几点收获
1、法筒的正当性
历史中的帝制都是父死子继,所谓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对于皇家而言,治国是第二重要的事,第一件事非继承人莫属,对于血缘格外重视,尤其是长子,纵观历史大多数都是长子继承,在这里我要给一个霸气外露的皇帝翻个案,这个人就是秦始皇赢政,历史流传着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看了李开元老师的著作《秦迷》以后,有三点足以证明秦始皇的血统,1)赢政的父亲异人是个赵国的人质,而不是个落魄的傻子,在赵国时也是有很多随从保镖的,赵姬是他的正妻,她的孩子属于长子,无论将来是否能当皇帝,但长子还是能够袭成他的权位,所以必须保证血统的纯正,古代对女子的清白之身有很多种验证方法,身为皇室成员只能更甚;2)吕不韦是个商人,他把一切行为都利益化,保证损失最小化,怎么可能冒那么大的风险把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这件事很容易败露的,败露之后就是灭门之祸,进献赵姬时他也不能断定异人是否能够当个皇帝,那个时候他也没有那么高的某略保证万无一失,更不可能会想到让自己的儿子当皇帝,他只是在进行一场豪赌,让自己千史留名而已;3)史料中记载秦始皇的资料很少,秦始皇的绯闻是我们所熟知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写的,司马迁写《史记》时是在汉武帝时期,距秦始皇去世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了,史料的真伪行有待考证,其次,自古都是成王败寇,历史都是成功的人写的,如果不把前朝抹黑,那么开国皇帝刘邦的正当性就会大打折扣。
2、三国到三家分晋
今天正好读到司马懿,我要发表一下感慨,聪明是好事,要是不长寿也是白搭,司马懿相当能活,活到了72岁,这个年纪在古代是非常长寿的了,据统计古代的平均寿命是40岁左右,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想长生不老的原因,还没大展拳脚呢,命就没了。司马懿把曹操、曹丕、曹叡都熬死了,最后一个小皇帝曹芳成了傀儡皇帝,司马懿的野心也开始逐渐变大,最后取代了老东家的位置自己的后代做了皇帝。晋朝是我并不太熟知的历史(可能因为没看过同时期的电视剧),不过历史书上提到过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阴谋血腥桥段,这都是司马懿埋下的祸,皆因皇位的正统性不纯,后人评价晋朝这段历史:半生隐忍、数代经营,道义沦丧、一朝成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权力
读完施展老师的八王之乱这篇文章,我深刻意识到权利的阴谋血腥,和一个庞大组织的复杂性,站在权力的最顶端,每一道命令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一定是牺牲了少数人的利益,获取多数人的受益。每一道政策出席皆是因为结决所存在的问题,在政策初期的走向还能够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最后很可能发展到祸国殃民,这句话不是没有根据,在听罗振宇老师对《四夷居中国》这本书的解读时(第538期 | 贸易会带来战争吗?),有一个很有戏剧性的情节,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动手打架,明朝的隆庆年间,在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等人的筹划下,明朝重开和蒙古的贸易,结果就结束了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用贸易解决了战争,就算是点亏也总比打仗要强,谁也没有想到最后竟是因为贸易让清朝前身的女真族崛起,最后取代明朝。
宁向东老师在《清华管理学课》中提到马云一年只做四个决策,决策不能等同于决定,决策是一个能够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在一个庞大企业中,领导者是不会有太多的决策的,因为每一个决策在解决问题后都会有一系列的衍生品出现,然后再不断优化。
从底层角度往上看权力越高,越不近顾人情,从顶层往下看,如果对一个人宽恕,那么这套制度就出现裂痕,随之而来的是裂缝越来越大,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无助,所以我们今后在评价一个人,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性格形成一定是一系列的事件所导致的结果,没有人一直原地踏步。
4、读历史感悟
罗振宇老师在前两天的知识脱口秀《知识就是力量》中提到
有两个学科适合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爱好——天文学和历史学,一个从空间上让知识尺度变的极大,另一个在时间上让知识尺度变的极大。当在时间和空间上累积了足够的知识,就拥有了理解世界和理解自己足够大的框架
我读完历史有一个感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清人,能被历史记载的人都是影响了历史的人,而真正能被人叫得出来名字的又有几人,即便是成为了皇帝,也不是各个都被人熟知,更何况我们普通人。
以前爸妈吵架的时候我总是在他们之中分出一个对错,而现在随着父母变老,对于他们的争吵,我更容易看作是他们培养几十年的交流方式,笑笑就过去了,据我多年观察他们和好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