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缭绕的初秋,晶莹的露珠沾在沉甸甸的的稻穗上,折射出好看的光,黄与绿的嵌染,是庄稼人眼里最好看的颜色。散发出芳香的果实诱惑着馋嘴的小孩,日夜守着好像转个身便美味可口,一代代人走出的小道通向村里唯一的学校,田埂上倒印的身影随着距离的远去变得细小,慢慢地挪动细看十分有趣。
太阳已经升得老高了,牛儿吃饱了鲜美的嫩草正在阴凉处咀嚼,悠闲自在,小牛儿却还在不远处撒欢,固定好木桩,迅速朝家的方向跑去,尽管道路崎岖,对于熟悉每块石头的可儿来说实在是如履平地。下一个长长的坡,路过黄绿相间的稻穗田埂,穿过茂盛的竹林便可看见烟囱冒出白色的烟,透露出饭菜的香气,哥哥已经准备好早饭,吃过早饭便要上学去。
村里挨着的几家同龄孩子总是相约一起,他们没有过多的家务,大一点的孩子,每天只需做好早饭,等候家人回来便可美美吃上一餐然后背上可爱的书包上学去,更有幸福的孩子连早饭都不用准备。而可儿更多时候是和哥哥一起,哥哥步子大,可儿要小跑才能赶上。其他孩子排着队走在宽阔的马路上,打闹,嬉戏,连鸟儿也欢歌,遥远地看见他们走向学校,可儿和哥哥加快脚步抄小路也不比他们慢多少。
可儿母亲说哥哥在上学前特别疼爱可儿,好吃的,好玩的总要留给可儿一大部分,上学后哥哥变了个样,开始与可儿打架争吵,直到可儿高中毕业才算结束,哥哥的形象从每次的打架中跌落,直到可儿麻木,不再相信假象。可儿母亲忙着打理田地,作为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似乎注定辛劳一辈子,可儿母亲没有时间带着可儿报名,更没有去过学校几次,因此带可儿上学的重任落到哥哥肩上,除了日常饭菜,哥哥还负责几头猪的熟食,小小年纪承担的东西却比别人多得多。
学校坐落于高地,是整个村子的中心,周围却没有几户人家,似乎那时候人们便懂得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又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学校只有小学,相传很久之前还有高中,因为村里的很多人去了城里发展,连同他们的孩子也一并带走,村里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小学。破旧的房顶,杂乱不堪,我们便相信学校之前的繁华真真实实的存在过。
哥哥小时候成绩特别好,总是拿一百分,而可儿却恰恰相反,连最简单的加减都做不出来,期末考试还招后桌女同学凶。农村的学校,只读一年的幼儿园,那时候不叫幼儿园而叫学前班,只学最简单的加减与字母,比起现在幼儿园学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
学前班时,有一个特别豪的男孩,也特别横,后来才知道他是独生子女,家境比较优渥,父母相当宠爱,他连同另一个好朋友欺负可儿,掐得可儿青一块紫一块,失去哥哥的依靠,可儿只能依靠老师,为了避免再被欺负,可儿一到下课点便跑到老师办公室门口蹲着。在一个寒冷的雨天,可儿看见教她的老师从办公室出来便告诉老师有人欺负她,老师看上去很面善,后来还受到不少学生家长的敬爱,老师告诉可儿哪有什么人欺负你。
好不容易熬过学前班,升一年级时被老师以年纪小为借口拒绝接收,一个伯伯家的小孩比可儿小老师照样收,不过是嫌弃可儿成绩不好罢。可儿母亲自然不依,到学校“闹”老师,可儿母亲的脾气完全遗传于外婆,明白事理,从不让自己吃亏,更何况关乎孩子读书的事。可儿母亲兄弟姐妹四人,她是老二,和大哥包揽家里所有的活,而可儿外婆却让她很晚才上学,身高与年龄在一群孩子里面的“突出”,致使可儿母亲放弃继续读书,因而,可儿母亲特别重视孩子读书的年龄,如果让可儿留一个年级,她就要比同级孩子大一两岁,这样对可儿来说并没有任何优势。坎坎坷坷地上了一年级,并没有因此顺顺利利。
一年级的可儿,个儿小,坐在前排,哪怕只是换了间教室,对于六七岁的可儿来说还是感觉陌生,周围的孩子做着自己的事,或乖巧,或顽皮,还有舍不得家长走而哭闹的,场面实在壮观。老师讲着陌生的词汇,一脸懵,咬着铅笔发呆,就连简单的字母似乎也开始嘲笑可儿,啪,铅笔断了,拿出另一支来,没有削,琢磨了好久依旧不敢吭声,最后老师让写作业,没有笔的可儿趁老师路过的时候小声说老师,我的笔断了,以为老师没有听见,下一秒便听见老师说你笔断了我有什么办法,我又没有刀帮你削,然后老师抬起头高傲地走开,再没有路过可儿身边。大抵老师还是记仇的,可儿成绩不好,家境不好,长得也不可爱,自然不受老师喜爱,不到七岁的可儿这样想便释然,并没有想太多。
智力的发展说来也很奇怪,渐渐地,可儿成绩逐渐上升,最后进入班级前五,二十来个人的班级,前五的竞争似乎还是很激烈。女孩占大半的班级,跳皮筋,跳绳是大家最爱的集体游戏,中午老师们需要吃午饭,便是最长的游戏时间。可儿跳绳可厉害了,某次女生们集体在小花园跳绳,可儿连续跳了好几百个,大家都在赞叹可儿技术了得,可谁又知可儿靠自学练习了很久才敢说会跳绳。可儿家旁边就是一片竹林,爷爷砍下长了许多年的竹子编背篓,可儿便偷偷拿出一根看上去不是很好的竹条,手拿住两端便是比跳绳还硬的形状,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校长不仅抓学习,校园卫生也很重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都有相应负责的区域,五年级的学生负责垃圾池的卫生,把每天产生的垃圾倒进一个用砖头随便砌起来的长方形的池子里,然后焚烧,那时候的空气质量相当好,便没有保护大气的意识,只是不想垃圾被风吹得到处都是。在此之前,学校垃圾是固定倒进一个长长的、深入森林的垃圾场,说是有定期清理,可每次路过还是会看见倒在出口的垃圾,学校规定垃圾必须倒进最里面的位置。
某天轮到可儿打扫教室,每个人都想早一点回家,放学铃声响起后,各种打扫工具便一抢而空,可儿就是那个没有糖果的可怜孩子,这样的孩子最后只能到垃圾。等到都打扫干净之后可儿便去到垃圾,垃圾场在校外,要穿过操场再走上一段才到达,可儿向来听话,尽管知晓母亲忙得不可开交还是把垃圾拎到最里面,各种麻辣食品混杂的味道让可儿觉得一阵恶心,心想以后可要快一点抢到扫帚,倒完垃圾回到学校时只有几个悠闲的、不着急回家的孩子,可儿拎着书包快速得赶回家,尽管如此,还是避免不了母亲的一顿骂。
第二天上课时班主任问昨天是谁倒的垃圾,有人反应垃圾倒在了路边上,并明确是可儿班的,因为垃圾里有可儿同学不用的本子,还说学前班的几个小孩看见是谁倒的,没有人承认便叫他们来认人,几个小孩一口咬定是可儿,老师也没有多说亦没有调查便认定是可儿干的坏事,美名其曰小孩子不会说谎,这是多荒唐的笑话!放学后所有人都走了,可儿和班里另一个被罚的同学一起打扫垃圾场,可儿并不明白为什么要罚她,明明自己把垃圾倒在了最里面却要受这样的蒙冤,仅凭几个孩子的只言片语便可以断定,那老师的明智呢,也被农村的气息侵蚀得所剩无几?晚回家又被可儿母亲骂一顿,可儿早已经习惯母亲的脾气,自从哥哥进入城里读初中后,可儿母亲越来越忙,深知这一点也就能理解可儿为何不把学校里的事儿说给母亲听。
农忙过去,整个村子都进入一种闲暇状态,金灿灿的玉米串串挂在各家的屋檐下,又像是丰收的炫耀。深秋了,有些凉意,却依旧低挡不住可儿的步伐,可儿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放牛女娃,早晨一趟下午一趟,总把牛儿养的肥肥的。伯伯家请班主任吃饭,顺带着几个和班主任一起回家的女老师,可儿自然不明白这其中的意思,匆忙吃完饭便赶到坡上去了。遥远地看见老师们走在路上,明明是看不见的角度还是低下身避免被看见,毕竟十几岁是的虚荣心还是想讨得老师欢喜。
让老师看见学习的孩子是好孩子,关了门去到坡上的孩子就是高傲?这是什么样的理念,如此新颖,可儿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听说过。班主任长得非常漂亮,白皙的肤色让人羡慕不来,即使看上去豪不挑剔,却让可儿心里很不舒服,并非嫉妒恨,而是老师直言让可儿觉得丢了脸,从来没有了解过别人仅凭大体情况断论并出自老师,是否欠缺考虑?可儿家的忙在村里出了名,哥哥和可儿从小便承担家里的一份责任,常年出门的父亲,只有在收割时才见着,没有谁试着去体谅这家辛劳的人儿,也没有人愿意去了解,似乎这一切的忙绿是作为农村家庭理所应有的。
心善的可儿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临近毕业,在作文交流课上,她写到我最尊敬的老师,班主任路过时可儿正读得激情四溢,老师拍案叫绝,立即让同学们安静下来,分享可儿的作文,随即便给可儿批改,这大概是可儿写得最好的一篇作文。可儿说老师为了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便给班里同学团购作文书,可儿母亲却认为作文要写好完全靠自己平时的积累,便不给可儿买,在作文阅读课上老师发现可儿没有书便送给可儿一本崭新的,这件事可儿记了许多年,现在想起时依旧感觉很温暖。
小学毕业后,可儿还是很自卑,曾有一段时间因那段记忆再现,难过得不能自己。后来可儿考上了大学,用成熟的眼光解剖老师当时的所作所为,从教师法的角度来看确实不妥,不可否认的还是她独特的教学方法,让不少农村孩子走出去看了世界的繁华美好。
后来,村子里的孩子越来越少,更多的人们青睐于城市生活,便一头扎进城市的忙碌,再不是以太阳方位判断时间点,智能的流行使得很多东西被扔在农村的泥路上,再没有人拾起。毕业后不过一两年,学校便倒闭了,所有孩子都被送到城里读书,有一次回去看望时,开门的爷爷奶奶还在,只是操场杂乱的废旧机器实在刺眼,昔日充满孩子欢笑的校园成为废弃的砖厂,令人唏嘘,也无力感慨时光究竟多强大,送走一批又一批的学子,最后他老了却再没有人回望,是可怜还是可悲,再无从知晓,也没有故事发生。
可儿还是那个善良的可儿,走得很远很远,结交了不少朋友,她告诉我她即将去更远的远方。可儿说起这些时很坦然,我知道她从来不知晓何为记恨,哪怕难过得不能呼吸她还是只会为难自己。可儿,善良的可儿,我知道你听得到,美丽的姑娘,我还在,还是当初听你述说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