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想说话想表达想拍照的时候多留下点痕迹
各路考古真的很有趣
莫名想到了气球这首歌“黑的白的红的黄的紫的绿的蓝的灰的你的我的他的她的”旋律是有些压抑 但也没听出绝望抑郁 只是觉得过去故事复杂色彩交替 现在回忆起来基本都能坦然接受了
最喜欢的还是之前啥也不遮掩不顾及时候的表达 那时候的表达是给自己看或目的性的就是给某人看 想说什么说什么的话 留到后来考古的时候 最为有效 觉得自己虽然没摆脱青春丧文学青春非主流的俗套 但是 那是未揠苗助长的成长
后来的内容 越来越多的融入了身边的人 融入了社会这个大背景 尽管还是想真实的记录真实的表达 但这个时候追求的真实却是得体的真实了 就像发官宣朋友圈屏蔽亲人发丧文化屏蔽老师就像我明明失恋了很伤心却要在社交平台上说我很坚强 我早就明白了彩云易散早就懂得了物是人非 在这之后我觉得看透了这一切的我才是真实的我 于是表露出来的我也是这样 不过人的观念最为多变 而后受到环境影响再回顾这段的我 会觉得何必要伪装
翻微博刷到了之前喜欢的各种明星 现在看来有的是油腻大叔 有的纯属见色起意 取消关注 取消点赞 翻到自己发的动态朋友圈微博发现用词用句太过简单口语没得深意 删除 各种能被人很快发现和阅览的地方(这里指的大概是生活中可能会有交集的人) 都慢慢没有了以前稚嫩的我的痕迹 喜怒哀乐都是精挑细选后的呈现 不过好在app多 对于不喜欢写日记的我来说 各大app上的痕迹也是考古的证据 在一些不常有人发现不常能匹配到“你认识的人”这样的平台上 我更喜欢发言了 这些痕迹相比于qq微信 应该更能表达我反复无常的情绪和坚持自我的快乐
世界这么大都被网络空间联系起来了 但我们却开始怀念有距离的那些日子 距离包括自己与以前的自己的距离 包括自己和他人的距离 之前我很好奇和欣赏不发朋友圈动态分享任何事情的人 后来我发现 那不过是他们选择了一个跟大多数人不同的表达空间 或是他们不敢做真实的自己 其实他们也没有那么神秘 因为我现在慢慢也能体会到他们的想法 但我还在勇敢自我表达和寻找新的世界两者间折中
毕竟 只有敢于说出来心细的把各种能意识到的事情记录下来 我接下来的考古才有意思呀 把以前的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来观察和共情 这难道不有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