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哈佛医学院做了一项关于医生的医疗技术是否会随着经验提高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参与研究的医生中,大部分人的专业能力是没有提升的,甚至退步了。62名参与者中,进步者仅有两位。
类似研究不只这一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过去我们以为的宝贵经验似乎并不和个体能力存在显著的正比关系。拿医疗行业来说,一个更残酷的可能是:越年长的医生因为跟不上最新医学信息的步调,反而表现的比年轻资历不深的医生差。
“经验越资深的人,专业技能越强”,这一过去的常识之下其实隐含一个假设: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累积的知识越来越多,那么对事物的应对能力也应该与日俱增。
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这层逻辑关系,发现其实存在明显漏洞。《刻意练习》中曾就124名放射科医师对于乳腺癌X光的鉴别准确度做过研究,再次表明这一指标与医生拥有多少年的资历以及看过多少张X光片无关。真正相关的,是他在执业之前所受的训练。
对放射科医师这个职位而言,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在于,他们在看过病患的X光以后,病患会去找下一环节的医生,这一断层使得这一岗位很难得到后续的反馈。比如,他们对于X光的诊断是否正确,病人在后续一年内是否有发生癌变等。这种缺乏反馈环节的职业训练,就导致了刚刚所说的问题:无论他们看多少张X光,职业水准也并不一定会上升。
因此,《刻意练习》的作者认为,应当引入一个训练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中应包含过往病患的X光和后续的确诊结果,比如并未得癌,或者当下已经发现癌变,或者潜伏一阵后才确诊。一旦这样的数据库生成,它就完全可以变成一个训练的工具。当放射师看到一张图片做出判断后,下一步跟确切的结果比较,这种即时反馈的训练系统,可以提高医师对于X光的识别准确度,以及形成对不同病症的认知。
将这一理念迁移过来,可见我们对于经验的定义是过于泛化的,正如上一篇对“一万小时理论”的反驳一样。时间的投入长短并不等同“经验”二字,真正有价值的经验应该是和工作所需的技能直接挂钩的。以上面所举的放射科医师为例,如果只是看过很多张X光却没有形成对各类病症不同显现特征的系统认知。那么这些时间的投入,对技能的提升微弱的可怜,也形成不了有价值的经验。
2007年,纽约市癌症中心做了一项研究,同样是前列腺癌的外科手术,如果病人的医生之前只做过10场手术,病人在五年内的复发率为17.9%。如果医生做过250场手术,这个数据为10.7%。当医生的经验累积到1500-2000场时,复发概率就极低了。可见,以外科手术这个职业来说,真正从业过程中操刀的次数就是经验的体现,它也是和这份工作的核心技能相联系的。
所以,把时间等同于经验的逻辑很容易让人陷入看似很努力的假象,但如果没有找到和工作技能所匹配的练习点,我们往往丧失的就是时间这一宝贵的资源。
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不投入时间,只是未来社会的竞争,时间只是一个不够精确的维度。既已知道时间的稀缺性,我们更应该不只是做一个勤奋的努力者,而是当一个有策略的努力者,去思考在希望形成的技能面前,哪一条道路是通往终点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