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有一句话深刻影响着我:不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展示了理念的差异,显示了格局的大小,决定了孩子未来的走向。
在少年商学院创办人张华的新作《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秉承“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这一使命,以前瞻性谋划、系统化实践,面对未来需要,对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10年之久的研究与探索。
张华认为,真正智慧型的父母要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这个观点有三层含义:一是以终为始,把培养孩子感知和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当成目标;二是赢得自己知识的丰盈、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三是及时牵手、适时放手,敢让孩子做自己。在“赢在起跑线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仍大行其道的当下,提出“赢在终点线上”,不仅需要充分的勇气、卓然的远见,更需要实践的检验和成功的案例。可喜的是,这两样张华都已经做到了,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信任和支持。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中,既有其理念的阐述,也有成功案例的分享。这背后是少年商学院近400万高知家长用户的见证。
就如何培养孩子面向未来的能力与品格,书中详细解读了“阅读与表达力、信息技术素养、分析与创造力、适应性与探索力、领导力与团队合作力、好的心智习惯、善良与诚实、做有根的全球公民”8大板块,可有效激发孩子学习自驱力与创新自信力,奠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础。
比如,分析与创造力是实现创新的核心能力。如何系统地培养创造力?作者列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道格·迪茨发明了核磁共振仪器,可以协助医生为患者做出准确诊断,这成为当时的一个奇迹。然而有一次道格·迪茨到医院观察核磁共振仪使用情况时发现,一个小女孩哭的撕心裂肺,因为机器冰冷的外形、尖锐的噪音让她恐惧万分;同时他还了解到,医院里将近80%的患儿在做这项检查时需要服用镇静剂,因为机器给孩子们带来巨大的恐惧感。对此,道格·迪茨对仪器进行了分析与创造性改良。改良后的仪器变身“海盗船”——他在房间的墙上、机器身上都创作了涂鸦,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在检查开始前,医务人员会对孩子们说:你现在要潜入海盗船,别乱动,不然海盗会发现你的。结果是戏剧化的,服用镇静剂的孩子从80%骤降到10%。这其实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一个案例故事。这种鲜活的、接地气的学习案例,书中随处可见。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中展示了“一枚硬币的魔力”财商公开课。从一枚硬币出发,通过跨学科思维与可迁移能力,衍生出了设计学(为什么硬币是圆的不是方的?)、科学技术(为什么硬币上的头像都只有侧脸?)、社会历史(硬币是怎么出现的?)、经济学(为什么以前一个硬币可以买很多东西,现在几乎什么也买不到?)、艺术(可以用硬币设计制作什么艺术作品?)等等。这种从日常所见出发,进行跨学科思维和能力迁移培养,更贴合青少年的学习特点。
作者还在“创意表达的力量”中讲了两个身边的故事,一个是小学三年级的儿子,一篇童话“作文”写了一万字,主要是连载;另一个是,作者给小儿子讲故事时即兴编撰,比如“新神笔马良”系列,居然编撰了50多集!这就可以理解再也演不完的“熊出没”能拍出来那么多的原因了。
其实这方面我也无意中尝试过,有一次路过一家名叫“八戒炒鸡店”的饭店时,我突发奇想,给孩子编撰了一个故事,大意是八戒取经回家后,早已换了人间,无奈之下到处漂泊,就在我们这里开了一家炒鸡店。接着我鼓励孩子开始编撰,然后我再编撰。我们一个接一个地胡编乱造,编撰了八九个故事。时至今日,路过那家饭店时,孩子还能记住当时的情景,问我有没有新的版本。但我远远没有作者这样用心用劲、这样坚持恒久。
让世界成为孩子的课堂,其实通过本书的理念、方法、实践指引,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可以用心的去试试,关键在于正确的引导和长期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