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读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对作者游刃有余的笔法、放眼世界的胸怀和博古通今的学识感到由衷地佩服。仰慕感叹之余,心头也曾萌生想和作者一样去寻找、去感悟、去浪迹天涯、去和古迹对话、去大地上触摸流动的历史那样的幻想。
也是在那个时候,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学是一种对话,是人和物的对话,人和人的对话,人和天与地的对话,人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文学也是人在世间万物中的探寻、体验、凝望和拷问。山河、古迹、老井、园林等等是作者要探寻的活的历史,而活的文字和厚的文化是作者行走路上最大的诱惑。它带给作者以思考和灵感,作者又馈赠给我们太多珍贵的记忆和深刻的反思,对文学、对历史、对人生、对大地,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
是什么使得作者的妙笔能够在无声中收放自如、吞吐千年?我觉得,是来自苍茫大地的召唤和他坚定而稳重的脚步,是足迹所到之处内心产生的一种神秘的默契的自然的回应。
过了这么多年,如今再读这本书,拿到手里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回望。对古迹的珍视、对历史的慎思,对大地山河的膜拜和对大师们更深更多的敬畏。
如果古迹会说话,我想,它们一定会愿意说给那不远千里来到它们身旁进行思索和探寻故事的人们。不管是今天,还是明天。
我们凝望历史,同样也会被历史凝望。古迹是一种在风中飘荡的历史,历史是在苍茫大地中睁着眼的万物的过去,和它们心中还有的丰富的千言万语。惟有行走,才能触摸到;惟有思考,才能感悟到;惟有行走和记录,才能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你足迹到哪里,哪里就会留下你思考的过去。
我们每天都在进行属于自己的精神的旅行,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在此过程中,如何留下,留下什么,明天就会知道。
此时此刻,在回望与反思中,忽然明白了坚持记录与写作的另一种意义,能触摸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