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读了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当时觉得很多话都震撼到了自己。读得很仔细,又买了纸质书来读。有一段时间的的确确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影响和变化,但没有长期坚持,生活又恢复到了原状。后来一度沮丧,埋怨自己没有持之以恒,彻底改变。原来,都可以在《认知驱动》这本书中找到缘由。
这书最开始就提出了我最疑惑的问题:为什么做出努力改变但却看不到进步?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向内成长和向外成长。向内成长有读书、跑步、早起等,是在培养习惯;向外成长有写作、讲课、直播、画画等,是在训练技能。那些想要变好都没有实质变化的人一直以来都是注重向内成长,忽视向外成长。重输入,无输出。我们只会变成更好的人,而不是更厉害的人。一直读书,没有产出读书感悟和关联,读了不少书,却没有什么长进;原因就是我们很享受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因为培养习惯容易,打造技能难,而人的天性就是趋难避易,急于求成的。这就是你寻求改变却看不到变化的原因。输出内容,打磨技能,我们才会越来越厉害!
周岭老师在这本书中讲述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心法和技法。
首先要明确一件事情: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只有自己创造的价值足够大时,才能够被强烈需要,从而参与更高的价值交换上来。比如写作,很多人都写,坚持下来写出名堂的却很少。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创造对自己及他人长久有用的思考。写文章追求热点,个人碎碎念,无意义插图等,给不了人思考,像微博娱乐热点新闻一样,没有营养,只求流量。这样,写不出好文章,成不了大气候。做一件事情不要一直想“我想要什么”,而要多想想“我能给什么”。当价值积累之路是需要耐心和远见,当我们把自己打磨得更有价值的时候,就能在浮躁的人群中稳住自我,默默前行,去等待亮光的出现。
其次,从信念改变。神经语言改变行为程序(NLP)把人的觉知和思维分为了6个层级。自下而上分别是环境、行为、能力、信念和价值观、自我意识、使命。我的认知层级应该靠近“行为”层级:会抱怨环境,也会学习提升自己。但是,是在享受努力的感觉,而并没有抓住核心问题,直面困难。说到底还是懒,总希望用相对无痛的努力数量去取代直面核心困难的思考,在这种状态下,努力反而成了麻木的舒适区。“能力”层级的人在找方法;“信念和价值观”层级的人在主动思考优化选择;“自我意识”层级的人在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去做什么样的事”。选择、方法、努力都围绕自我身份建设。了解了全局框架,我们就可以从更高维度进行思考。遇到问题时,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审视自己和感知世界。
改变的终极力量就是明确自己身份,进行心理建设。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认为自己是个很牛的人,一个做大事的人,是不会与“懒惰”、“自卑”、“抱怨”、“嫉妒”、“恐惧”、“浮躁”为伍的。从身份开始转变,重视信念的力量。“你的世界是你关注的事物的产物”。从语言开始改变,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果平常胆小害羞,遇事慌张,那就从改变自己的身体姿态和语言表达开始:昂首挺胸,自信淡然,要相信老娘最美,老子最棒!
第三,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
看了这部分内容,我才认识到,原来人的心理总会有“负面偏好”,这是人的天性。“负面偏好”导致我们总是留意那些负面事件和情绪,忽略美好的事物。身处美好中,心在烦恼里。总是不开心,总觉得很糟糕,时不时的emo,这其实是人的常态。人的状态和情绪总会处在熵增的状态,我们不往里注入能量,无序是必然的。我们可以通过写“成功日记”,去暗示自己是具有很大能量的人,主动发现生活和自己身上的亮点,把“成功日记”变成对抗“负面偏好”的利器。
另外,有很多人是处在“二元对立”的状态中的(包括我自己)。我的世界里非黑即白,只容纳自己喜欢的事物,只接受自己喜欢的秩序。喜形于色,急于求成,情绪容易受人影响。其实,成熟的人允许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存在,包容容忍,与之和平共处;对待事情,耐心专注,不急于看到结果,专注当下,默默成长。
我们成长的最佳状态就是处在“舒适区边缘”,无压的生活不值得过,也不可能永远无压。一直觉得自己生活舒适,停止输入能量维护,世界万物都会趋向无序、混乱、消亡,包括我们的身体、认知和技能。所以,看到一直待在“舒适区”是多么可怕了吧!《刻意练习》作者提出,训练引起的认知和生理变化要想持续,就不能停止。一旦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有些技能一旦荒废,神经关联就会减弱,原先的链接也会慢慢断开。所以,贪恋舒适区必然会又想退化!
讲完了成事的心法,接下来就是成事的做法。我们要怎么行动,才能成事呢?
首先,要找到正确的策略和途径。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用认知驱动自己而不是毅力驱动。看清做一件事情的好处后,就会觉得不做这件事情就是一种损失,这样坚持做下去的时候就不会有“牺牲感”。培养一种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用它产出作品,不断打磨,获取正反馈。这样,我们会很容易达到“长期乐观、短期悲观、当下愉悦”的人生模式。
周岭老师还提出了“写下来”是一种很有用的情绪调节器。这点真的深有体会,写下来可以理清思路,化解不良情绪,帮助我们从“情绪脑”向“理性脑”过渡。写下来的时候最好问自己两个问题:1.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2.我能从这件事情中获取什么教训?另外,“写下来”还是思考的挖掘机,深度思考其实就是一种输出能力。
此外,想改善自己经常没主见,容易被人改变想法的现状,可以通过假设自己有一个正确观点。不管是不是正确的,先坚定地假定一个自己的观点,必须有一个,时常练习,慢慢就会变得有主见。
其次,我们在做事时最好降低期待。小孩子学走路也是踉踉跄跄,但是通过练习和成长,他肯定会轻松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同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时,要保持“不着急、不畏惧、不气馁”的心态去学习,为自己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欢愉,最终肯定会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急于求成,遇到嘲笑和打击就一蹶不振而放弃,这是很容易成不了事的。
还有,跨越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岭的办法就是要深度练习。写一个“进步本”纪录自己每天取得的成绩,只有清晰纪录下来,才能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得到了成长。比如学英语,不贪恋美剧英剧的剧情,而是反复对一部剧的发音、句型进行练习;读书时,“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为外人”。
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有时间就去做一件有益有趣的事情——无论是研究一个课题、培养一个技能、还是创造一个作品,那么生活中的“闲暇”将不会杀掉你的时间,而会成为你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人活着就得对抗无聊”,大部分人都被“短视频”“新闻”填充刺激,接收别人的“输入”,填满自己的时候。虽然轻松娱乐,但一旦停止,就会感觉到空虚无聊;相反,如果自己去训练一个技能,产出一个作品,自己“输出”的技能,影响到别人,这种愉悦会是很远而持久的。
另外,我们还需要重视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当我们选择就业的时候,即使面临一定风险,也要主动去选择高手扎堆或有更多学习机会的环境,为未来的跳跃做准备,而不要短时地选择那些薪资高但只依赖体力交换或安逸舒适却没有提升空间的工作。”在不利环境中。就一点点积蓄力量,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肯定会撕开乌云见阳光。想办法去主导自己的经历,营造更好的环境去塑造自己。
只选择一个最重要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去做,等做出名堂来再做下一个。充裕的时间和心智带宽会让我们更容易成事。要想主动做成一件事,要改变自己“想多做少”的思维模式。真正想清楚了“目标和意义”,才不会把肤浅的欲望当目标,陷入“别人说好,自己也想要”或者“努力三天就打回原形”的境地。一个人只在痛苦的时候才想要改变,那他的人生肯定是被动和低效的。
李笑来在他的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提出,七年人体细胞会更新一次,那时又是一个“全新的自己”。这个概念让我很震撼,我们完全可以放下焦虑。比如读书,不求速度和数量,把“改变”作为衡量自己学习成果的标准。刻意练习自己的输出能力,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关联和创造,这种读书才有价值和意义。七年,像一个时钟,到点了就更换赛道,走出舒适圈,去接受新的挑战。
了解到了成事的心法和技法,努力做出改变吧。人生没有晚的时候,不断探索,持续学习,去创造对自己及他人长期有价值的事情,那我们这一辈子将过得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