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
上回我们谈“仁”,这回我们来言“礼”。
请大家带着一个问题阅读:“为什么古代儒家重礼,到了现在却很少谈礼,这一现象与礼的内核有什么关系?”
礼是什么?简单说清楚很难。本文将从礼的起源、礼的概念、礼的作用三个方面,试着给出一个简明的答案。
一、 礼的起源
先说结论:礼起源于祭祀。
《说文》解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豐亦声。”
礼在甲骨文中写为“豐”, 王国维先生在《观堂林集·释豐》中谈到“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形……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谓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先生认为,从字源角度出发,礼是以器皿盛两串玉献祭神灵,后引申为事神的仪式就是礼。
礼的演化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本文不作详细论述。
总体上来说,礼的对象是由鬼神到人事,再到社会。
礼的形式由宗教仪式规则到个人行为规范,再到社会价值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礼的边界是逐步扩大的。
二、 礼的概念
“礼”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上,“礼”是等级化、秩序化的规则,即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
这三个要素组合起来有两个隐藏含义:
第一重含义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能或不能做任何事。
这说明“礼”是一种“四海皆准”的秩序规则,比如父母亡故均要守丧三年,如《中庸》所述:“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二重含义是有些人可以做一些事,而另一些人却不行。
这说明“礼”是一种“贵贱有别”的等级规范,比如同样是死,说法就尊卑有别,“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狭义的“礼”理解起来相对简单,即周礼。
《论语》中提及的“礼”指的都是周礼。周礼的核心是“亲亲”和“尊尊”(注: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译为亲近该亲近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周礼旨在维护父权和君权,巩固宗法等级制度。
周礼经过不断完善和补充,涉及到政治、军事、农业、婚姻等多个方面,并形成《周礼》、《仪礼》、《礼记》等相关书籍,使个人行为和社会生活纳入到“礼”的规范之中。
三、礼的作用
礼的作用主要表现三个方面:
其一:充当政治工具,维护阶级统治。
《礼记·曲礼》中“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表达的就是以礼定级的作用。
其二:作为道德秩序,约束言行举止。
《荀子·礼论》中“人生而有欲,欲而求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表达的就是以礼驭人的原理。
其三:作为共情媒介,形成普世观念。
“礼”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粉饰后的、仪式化的现实生活。礼仪、礼物和礼制的运作是用仪式感赋予事物以意义,唤起蕴含其中的共同情感,从而形成普遍的社会认同。
《荀子·礼论》中 “凡礼,事生,饰欢也;送死,饰哀也;祭祀,饰敬也;师旅,饰威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一也。”
表达的就是以礼饰情的意义。
因此,《论语》中有“不知礼,无以立也”之说。
四、礼的当代意义
明白了礼的起源、概念和作用,我们来回答一下开篇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古代重“礼”,现代轻“礼”?
答案是:在现代,“礼”的功能效率低,建设成本高。
现代社会运转快速,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和价值多元。
“礼”在统治工具和道德约束方面,不如法律的效率高;在共情媒介方面,由于仪式感的施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取得效果与付出的时间相差较大,“礼”功效的时间效率并不高。
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重建“礼”要付出相当高的代价。
尽管如此,不能说现代社会不需要“礼”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斯在《制度与制度变迁》中提到:“非正式制度是正式制度形成的条件,是后者得以有效运作的前提。前者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后者是冰山深藏海面的基体。”
“礼”本质上就是一种非正式制度。现代社会,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
理想的社会应该是既有道德约束提升素质,又有健全法治提高效率。做好这两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五、小结
好了,这期我们就讲到这里,复习一下。今天我们讲的核心内容有三点:
其一,“礼”起源于祭祀,演化的边界是逐步扩大的。
其二, 广义的“礼”是等级化、秩序化规则,即什么人、在什么场合、做什么事的规则。狭义的“礼”指得是周礼。
其三, “礼”的功用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工具、道德秩序、共情媒介。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减读《论语》,谈谈“仁”和“礼”的关系,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