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镜湖湖畔,聚集了全市最有价值的商业中心。这里从来不缺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无穷无尽的购买欲。然而,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在逐渐被蚕食。镜湖附近的书店如今已经是一道道正在迅速消退的风景线,春安路的春天正在饱受书市的寒冬。
这条名字雅致的小路,背对步行街,面朝师大正门,当人们从繁华喧闹的街道偶然走进她,会发现这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也许原本她可以成为一个精神的后花园。的确,她曾经是当地最大的二手书交易市场。九十年代是书市最活跃的时代,这里临近师大,自发形成旧书的集散地,每天为往来学生和各种人群提供教材、书籍。看着现在门可罗雀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也曾人头攒动红极一时。
二手书老板没有变,他做这行已经二十多年,仍然是每天收购书本摆好地摊,坐在椅子里等待着寻书读书的人,而如今他等来的更多的只是寂寞。 旧书寂寞,新书也不是炙手可热。这里有几家专售音乐、书画人文类书籍的书店。其中雅韵书店主要以音乐类书籍以及参加音乐考试的辅导用书为主;万卷书屋和人文书店在大多数书店依靠教辅、畅销书赖以生存的时候,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人文理想,主要经营文史哲,古籍和书画类的书。我们在人文书店找到“三曹”的繁体竖版书,新安画派精装集,资治通鉴等等好书。中华书局、上海古籍、西冷印社……这一个个稍显生僻的出版社名字也彰显着店主的品味和坚守。
老板的理念是教辅书材料是帮助自己达到目的工具,读书人应该先用人文的思想武装自己。的确,书店是城市文化的灯塔,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在这方寸之间可以尽显芳华。书店的生存不能只依靠有市场的教辅材料和工具书,他承载更多的应该是人们对知识的深层感知和对文化的敬畏之情。我们的书店永远不能丧失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这两家书店的经营只维持在温饱的状态,而离他们不远的方伦书店更是早已成了二手书和旧书刊杂志的天下。
原来,这块本土的人文净土受到了网络书店的巨大冲击。更多人只是看书而不买书,书店的店主们也很无奈于自己无形中充当免费的书品展览室的角色。网络带来的便捷和优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书,还拥有实体书店无法比拟的优势价格,让爱读书的人一时找不到再去逛书店的理由。我们的实体书店到底该何去何从? 难道,那些散发着书香和寄托我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实体书店真的只能走向末路吗?
可以说,在步步紧逼的网络书店和日益疯涨的租金的双重夹击下,只靠售卖图书的传统经营模式必定让实体书店最终淡出人们的视野。实体书店的转型迫在眉睫。这种转型不仅仅是割地出租,转移图书经营主业的风险,更要与时俱进,改变图书经营的理念,增加阅读服务,从卖书拓展到卖生活,将传统的书店提升为新文化的休闲场所。以图书售卖为主,兼营创意,文化艺术产品,营造艺文空间,书友沙龙,开启阅读和实际沟通的窗口,让书店不仅仅是普通的购书处,更是阅读的场所,创意的空间,可以交流思想传达故事的有温度的文化港湾。
台湾诚品书店的成功极大的印证了这一理念。在台湾,逛诚品代表优雅和聪明的选择。诚品敦南总店,上下五层的空间,一楼是名为“知性风采”的知识展览区域;二楼是1000多平方米的书店;地下两层为文化风尚用品卖场,出售艺术气息浓厚的文具、玩具、居室用品和装饰品;最下一块圆形空间是诚品音乐馆,摆放品种极为齐全的音像制品。穿插其间的是各种美食咖啡吧,供人们小憩或交朋会友。同时,诚品精心设计规划书架和阅读空间,充分提供阅读的便利。这个总店是24小时营业,她丰富的书籍、活动内容以及典雅舒适的阅读环境吸引了台湾大多数年轻人,成为当地人夜生活的一种选择,滋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台湾光彩夺目的文化地标。
书店是跨越时间,空间的旅行。在我们的城市,书店的生存举步维艰,尤其是民营书店,还面临昂贵的租金问题,国家也应该多关心书店的发展,给予风雨飘摇的书店政策上的帮助,毕竟,书店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她和城市的品格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在和人文书店老板交流的时候,她告诉了我们很多她和读者之间温暖的小故事。有很多学生毕业多年后还会专门来书店买书来看望她,也有人忘不了她这间温馨的小书店在节假日时给她寄来贺卡。虽然书店只能维持正常运转,但是老板的表情却是满足的。她也是个爱书之人,爱读书,希望更多的人读好书是她美好的心愿。临走的时候,她送给了我们每人一张藏书票,上面是著名版画家倪建明的作品——《父与子》,读书是智慧传承的一种方式,保卫书店,守望梦想,不要让我们阅读的梦想变成现实里的童话,希望,春安路在不久的将来能真正迎来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