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玲中十五焦点第572天分享(2020.3.4)
最近刷了部电影《阳光普照》。一部2019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等6项。这部电影反映了一个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这部影片里,主人公阿文是一位驾校的教练,两个孩子的父亲。古板、严肃,不善言辞,很少跟家人沟通。他明明有两个儿子,但是当有人问起他的时候,他总是回答“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他,偏爱大儿子阿豪,因为阿豪学习好,长的好,有乖巧听话。他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给了阿豪。对于二儿子阿建,成绩差,爱打架,他是一百个看不顺眼,甚至不愿意提起。
即使在平凡的人也有做梦的权利,阿文也是。他梦想阿豪出人头地,能让他扬眉吐气。阿文每年都会把自己的一份奖品——“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笔记本送给阿豪。处处流露出对阿豪的骄傲和自豪。
这样的偏爱和期待,阿豪快乐吗?
父亲眼中的乖孩子阿豪,带着全家人的希望,不敢叹息,不敢偷懒,不敢闹脾气,总是把最阳光的一面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弟弟因为打架劳教三年,父母心里的阴云要他去驱散;这边还没有安抚下,弟弟在外面的15岁的小女朋友找上门来,还怀着身孕,他那么善解人意地带着弟弟女朋友去看望弟弟;弟弟的女朋友要做孕检,母亲没时间带他检查,父亲不愿意去,阿豪看到父母阴沉的脸后,体贴地说:“我去吧,你们都睡吧。”
这样的乖孩子,没有人去理解他内心的感受,没有人知道他的委屈。父母对阿豪内心的了解,还没有阿豪的同学了解的多。
当一个孩子被过高期待时,内心是感受不到支撑的,生怕自己一点闪失,撑不起这样的期待。只能把所有的委屈和软弱藏在心底。然后展露出自己阳光一样的温暖,照亮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心理学家说:一个家庭里,情绪最多的人是孩子,承受情绪的是父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不要希望自己养一个乖孩子,不要随便让自己的情绪失控,这是在透支孩子的心灵承受能力,就像阿豪,一直承载着这个底层家庭的所有情绪,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无法向外释放,只能攻击自己,杀死自己。
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那些要么抑郁,要么自杀的乖孩子,是被父母的期待杀死的,阿豪也是。
再看看弟弟阿和。阿和真的是顽冥不化吗?有一个镜头是:四五岁的阿和非要妈妈骑单车带着自己兜风,怎么也不愿意下来。四五岁的阿和为什么会如此的磨人?在影片的最后一个长镜头里,母子的一段对话找到了答案:阿和随手在路边打开一辆单车,妈妈好奇地问:“你啥时候学会的?”阿和淡淡地说:“我很小就会啊,你不知道啊。”是啊,妈妈对儿子的成长无暇顾及,粗心到不了解儿子的心思,不知道儿子的行踪去向,孩子的内心会有着怎么的无助和失落呢?还有一个细节,阿和因为打架被判三年劳教,法庭上法官问父亲阿文,要不要为儿子辩护。阿文说:“多关几年,最好关到死。”父亲的冷漠,母亲的忽视,对孩子的心灵是怎么的一种伤害呢?年少的阿和想赖在妈妈的单车上不肯下来,青春期的阿和打架逃学,是不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呼唤父母的看见和爱呢?
对孩子过高的期待不是爱,是自己无法承受之重转嫁给孩子;忽略和漠视孩子是利刃,斩断了孩子与父母的联结。两种极端的养育方式,是这个家庭的悲剧根源。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孩子的悲剧,更是一个家庭的悲剧。《阳光普照》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活的那么悲情,无助,被不幸的阴云笼罩着步履蹒跚地行走。我想导演不是想谴责谁,而是要让我们明白,父亲负起父亲的责任,母亲承担起对孩子的关爱和照顾,类似的悲剧不要在我们的下一代身上传递。
有太阳就会有阴影,愿所有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阳光,累的时候也有阴影可以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