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第一书记制度: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与基层治理的“关键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第一书记制度还是要坚持,脱贫之后乡村全面振兴任务同样繁重,这方面还是要加强。”自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第一书记制度作为党领导农村工作的创新实践,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核心机制。这一制度不仅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更在重塑城乡关系、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中发挥了深远作用。

      一、制度意义:党建引领与治理现代化的双重突破第一书记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制度性创新。通过选派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干部驻村,将国家治理目标与基层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了“自上而下政策传导”与“自下而上需求反馈”的双向通道。其核心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1.巩固党的执政根基:通过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培养基层干部队伍,第一书记成为党在农村的“政策翻译官”和“形象代言人”。例如,重庆武隆沧沟乡大水村第一书记以诗歌记录驻村历程,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村民易懂的方言,重塑了党群信任纽带。

2.破解城乡发展失衡:制度设计打破资源单向流动困局,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倾斜。如龙岩市第六批第一书记累计筹措资金近31.9亿元,实施项目8033个,使派驻村集体经济超50万元的占比达29.75%。

3.探索基层治理新范式:第一书记以嵌入式治理角色,既代表政府推动政策落地,又作为群众利益代言人协调矛盾,形成“政府引导+村民自治”的协同机制。

      二、实践作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全链条赋能在脱贫攻坚战中,第一书记是“精准滴灌”的执行者;在乡村振兴阶段,他们更成为“多维振兴”的推动者,作用体现在四大维度:

1.党建引领强基工程.第一书记以“党建+”模式重塑基层组织。在连城县庙上村,驻村书记将废弃矿坑改造为生态景观湖,同步建立“党员创业示范基地”,培育党员帮扶示范户,实现“环境整治—产业培育—组织振兴”的闭环。全国累计选派的300多万名第一书记中,超70%的派驻村党组织战斗力显著提升。

2.资源整合催化发展.通过跨部门协作与外部资源导入,第一书记破解了乡村发展“孤岛困境”。福建省文旅厅派驻龙潭镇枫林村第一书记叶品浩,引入企业资本打造“村企共建”模式,推动村财收入三年增长超200%。这种“资源嫁接”策略使偏远山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9万元,远超全国农村平均水平。

3.思想扶贫重塑内生动力.面对农村“等靠要”思想痼疾,第一书记创新治理手段。湖南十八洞村通过“思想道德星级化管理”,将公益参与、遵纪守法等指标量化评比,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振兴”的转变。这种柔性治理方式,使乡村治理成本降低30%以上。

4.人才培育长效机制.第一书记既是“输血者”更是“造血者”。在漳平市和平镇东坑村,驻村书记陈修福培育非遗传承人8名,带动茶产业链延伸,使传统技艺转化为年产值超500万元的富民产业。全国超200万名第一书记通过“传帮带”机制,培养村级后备干部超10万,为乡村留下“永不撤离”的工作队。

三、制度深化:从阶段性攻坚到常态化振兴随着乡村振兴进入深水区,第一书记制度面临新挑战:如何平衡短期帮扶与长效发展?如何避免“明星项目”同质化?对此,需从三方面优化:

1.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如龙岩市推行的“1+1+1”导师制和“擂台比武”考核体系,使驻村干部能力提升周期缩短40%;

2.创新“数字赋能”治理工具,开发驻村帮扶信息系统实时监测项目进展,提升治理透明度;

3.完善激励保障体系,通过晋升通道优化(如贵州对优秀第一书记优先提拔)和待遇保障(如乡镇补贴全覆盖),增强岗位吸引力。从脱贫攻坚的“尖刀班”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第一书记制度始终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智慧。它不仅是资源再分配的政策杠杆,更是党群关系的重塑纽带。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这一制度将继续以组织优势破解发展难题,书写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中国答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留下“永不撤离的工作队”。所言:“办好老百姓的事,关键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这正是第一书记制度历久弥新的根本逻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