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此刻,我一个人在回家的火车上,火车还有20分钟到站,我是刚刚10分钟前从睡梦中被列车员叫醒的。
今天是难得的,我不知道自己几点入睡,醒来也不知道是几点的机会。因为在睡觉之前,我在看一部电影《龙在少林》,看到手机没电关机我就睡了。大约是10点多吧。
醒来的时候有一点冷,我一边跟着列车员和下车的队伍往前赶,一边拿出了自己此次回家带的唯一一件长袖衬衫。还好我机智带了一件长袖,不然这会要挨冻了。
为什么会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写作呢?因为我发现我只有今天早上回到家之前有机会使用笔记本电脑了,如果我这会不拿出来使用,可能这一趟就白背了。为了让自己觉得好受一些,我就拿起电脑开始写作,看看能记录下些什么。
我周五晚上下班后吃饭,收拾东西回家。周六晚上吃完晚饭后坐火车上来广州,周日上午要参加公司组织的给内训师赋能的TTT课程。
我同事问我:就回家一天?为什么这么赶,你非得选这周回家呢?等把工作理顺了,你调多两天回家不好吗?
我说:我感觉这工作也不知道啥时候能理顺,很难找到很有空的时候。而且上周爷爷生日,小侄女出生都没回家,现在特别想回家看看。
基于这样的原因,即使只有一天,即使连续两个晚上都在火车上度过,我也想回家看看。
今年疫情以来,我越发感觉到健康,家人的重要性。当健康受到威胁,我们就会越发觉得只要身体健康,家人都在,其它的事情都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我知道人生就是一个平衡轮,健康、娱乐、家庭、重要关系、财务、个人成长、职业发展、自我实现,哪一个版块缺失了都会有问题。
费舍尔在《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里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每一个维度就像我们的手指,只要有哪一个手指被恨恨地敲打了,你的关注度立马就会转移过来。其它的手指再健康,也会觉得疼。
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强调财务的重要性,其实也适用于所有的维度。
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努力地转动自己的平衡轮。上班时间努力上班,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参加学习,和朋友互动,维持健康,学习理财,偶尔回家看看家人。
今年,因为疫情,因为换工作,明显感觉平衡轮的转动有一些吃力。
从今年5月份换工作以来,因为新工作的挑战,也因为长期加班,难以有精力照顾其他的维度。几乎80%的精力扑在了工作上,剩下10%偶尔运动一下维持体能和健康,10%偶尔见一下草莓。
在这样的工作强度下,我的价值观出现了动摇。以前我的信念是:用最快的速度成长,然后把这个成长经验分享出去,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在这样的信念支撑下,我一直努力地奔跑。践行着先占坑,后焦虑这样的理念。加入赛车队做外联,出国做志愿者,加入国际演讲会,参加培训,成为培训师,学习教练,做私董会,跳槽做人才发展。
这样的奔跑本身也是快乐的,畅快的。因为有流汗,也有进步的喜悦,每到一个新的阶段,往回看的时候,都会很喜欢自己刚刚跑过的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也很欣赏这样的自己。
而现在,可能是因为这一段奔跑的路上,观众少了(我和外界的联系少了),参照物变少了,所以即使自己在进步,也感受不到,也没有以前那么多的喝彩。
可我确确实实地在进步呀,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还在一个销售事业部里,负责产品课件,销售流程课程地讲授,这是一份替代性特别强的工作,当时我是差不多以应届生的身份就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两年以后,我的授课技巧,台风,现场的应变能力,对于公司和产品的熟悉程度都比两年前好很多很多了。
可依然改变不了,这是一份很容易被替代的工作的事实。而且在这份工作进行到一年半的时候,我就明显感觉自己很难再进步了。再往前走,就只能往行业,产品上专研。而这些,我知道自己不感兴趣,带不走,也无法给我带来复利,所以我选择了离开。
因为现在有些辛苦,有时候会想着:唉,其实之前那样按时下班,周末双休,就挺好的。为啥就一定得追求进步呢?
写完上面的原因,我就懂了。骨子里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之前为了备课,去看现在公司的创始人的一些采访,有一个细节印象很深。他40岁的时候做一个房地产项目,和家人一起赚了7个亿的利润。那时候大家在犹豫:要不把钱分了吧,一家差不多有一个亿,够花了,三代人都花不完。
而当时的老板觉得,我们辛苦打拼这份事业不容易,如果现在把钱分了,就只能回老家,一切也都没了。还是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也因为这样的决定,才有了现在的千亿规模的集团公司,行业内才会多一家这么优质的企业。
我很多次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40岁的时候,让我在一个亿和继续打拼之间进行选择,我大概率会选择前者,毕竟财务自由,环游世界,每天和喜欢的人在一起的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
看回前面的平衡轮,也许他已经在其它地维度都做得比较好,所以现在有更多的精力和意愿想要投入在自我实现上,而做事业就是自我实现的很好的方式。
本来毫无准备,毫无预期地打开电脑开始写作,却解决了一个信念动摇的问题,想通了一个困惑。这大概就是写作的价值。
当我们将意识和潜意识中的想法通通呈现出来,我们就可以观察它,思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