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那天,我跟家人一起去了经常去的那家饭店。那家饭店是县城里做得比较不错的了,我也比较喜欢那里的饭菜,经常在那家饭店吃饭。可是中秋节那天的饭菜,却不像往常那样合胃口,相比前几次,差了很多。
县城里开饭店的很多,可是更新换代很快,几乎每两年就得换一茬,每家饭店大体都开不过三年,而且大多有一个规律,每家饭店刚刚开业的时候做的饭菜都特别好吃特别可口,可是过了那红火的一阵子,饭菜的质量就会每况愈下,所以基本上大家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一家饭店刚刚开业,就赶快去吃,趁着饭菜好吃的时候,多去吃几顿,吃些日子,就不要去了,因为你肯定会花冤枉钱的。
这种现象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像是遵循某些客观规律,实在是令人费解。我琢磨了很长时间,想要弄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结果,我得到的结论是这种现象跟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人们好像都得了一种怪病,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付出了马上就要回报,没有回报就会忧心忡忡,这不能不说跟这个浮躁的社会环境有些关系。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做了事情马上就要有结果,有了结果才能赚到利润,至于你达到这样的结果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是次要的。这种结果导向性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为了得到结果真的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你花的时间越少,得到结果的速度越快,你赚钱的速度就越快,赚钱的速度越快,积累财富的速度就越快,不多久,你就变成了有钱人,变成了资本家,而有了资本之后你就能采取同样的方法让你的资本越滚越大。
一个人这样做成功了之后,大家就纷纷效仿,投入了马上就要看到回报,结果各行各业都这样做,人人都这样做,造就了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县城里面的那些饭店就是这样,饭店开了就是要赚钱的,最开始的那些天,是要好好做饭菜的,饭菜好了就能吸引到客人了,客人多了之后,他们就想着赚钱了。
可是,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想到了这件事,往往就顾不到那件事了。如果两只眼睛都放在赚钱上面,你就没有余暇再去顾及别的东西了,也就没有心思再去认真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了。两只眼睛光盯着钱,你也就没有心思再去认真打磨自己的产品,你的产品品质会越来越坏,认可你的人越来越少,你也就很难再赚到钱了。这是一个怪圈,很多人也都明白,但就是情不自禁地把两只眼睛都放在钱上面,拽都拽不走。如此,社会上充斥的次品就越来越多。
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在异常火爆的知识付费。很多付费课程的标题特别吸引眼球,“30天雅思7.5速成班!”“十节课让你成为写作大咖!”“30岁之前如何年薪百万!”“7天掌握高效沟通术!”这类卖的异常火爆的课程,光听名字就知道肯定是违背常理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却非常性感非常撩人心扉的。“天哪,30天雅思7.5?怎么可能?不过也不贵,才99块钱,进去看看,就当是打赏别人了,不过说不定真有人30天突破雅思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不就赚了吗。”多数人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打赏了不知道多少门课程,反观自己,倒没有一丝的改变。想要掌握一门技能,不去下苦功认真钻研,反倒寄希望于网上说的几天就突破什么什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因为你想要快速突破,你想迅速获得一门技能让你在职场上纵横驰骋,你需要花最短的时间去获取最大的效益,所以你不惜去相信一些违背常理的事情。网上制作课程的那些人就是抓住了人们这样的心理,制作一些蒙人的课程,取一个美丽性感的名字,赚取别人的打赏,反正你学了又没坏处,你得到了心理安慰,我得到了钱,我们各取所需,何乐不为。
还有很多想从事写作的人,他们想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向写作大咖取经的时候总是问,我怎样能快速像你一样写很多受欢迎的文章,怎样快速出书。你倒不如去问问王健林怎样快速赚钱。如果你两只眼睛只盯着钱,就注定你没有心思去认认真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不好自己该做的事,你又怎么能赚到钱。
你是谁,不是因为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做成了什么样的事。很多人关注王健林,不关注他怎样把万达做大做强,而关注他是亚洲首富;关注马云,不去关注他当年是怎样克服种种困难把阿里巴巴和淘宝做大,而关注阿里巴巴数千亿的市值;关注一个有影响力的作家,不去关注他写了哪些有影响力的作品,而去关注他一部作品可以赚多少版税。这些人是因为先做成了事,而后才赚到了钱,是事成就了他们而不是钱成就了他们,光盯着钱有什么用。
所以,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有多重要,我觉得,这重要性可以说是人的立身之本。你不顾别的,专心致志把事情做好,我相信,你想要的最终都会找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