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大海中央有一座“人人之岛”,岛上安宁的住着一百多位初心部落的族人。当他们生活了几万年的小岛在最近的几千年里逐渐“沉没”以后,酋长和族人们心怀彷徨和焦虑被“裹挟”到了“孤独之岛”,从而开启了一段与祖先的内心喜好不同的人生游戏。虽每日面向未来,却心盼从前,他们还能找到回家的路重返家园吗?......
摘自原创《初心部落,找回失落的家园!》第一部分:文明1.0--部落家园 /续上:
第4节: 远古时期早已流行的共享经济(分享经济)
共享经济(或分享经济)的定义是指拥有闲置资源的机构或个人,将资源使用权有偿让渡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获得者通过分享到他人的闲置资源而创造更多价值。
在生产力低、资源匮乏的远古部落,每一件工具、生产物资都是宝贵的,这些多数都是公有财产,所以大部分物品及资源天然就是共享的。属于家庭或个人的用品用具都不会很齐全,因此相互之间借用共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今天张三向李四借弓箭,看似李四没有收取任何回报,但实际上给李四的回报是张三将来对他的感激。比如后天,李四向张三借用一个陶罐,张三就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所以他们之间分享后的回报是将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一张很普通的“人情债白条”。弓箭和陶罐都成了共享经济下被盘活的闲置资源,最终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在有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现代社会,现代共享经济又与远古社会的有何不同呢?
比如,我有一辆车预计会闲置一年时间,于是我把车租给了一位急需要车的小伙子,由于我和小伙子不熟悉,不指望他今后会记得偿还我的人情债。所以我绝对不能免费借给他,我很现实的收了他每月2000元的租金,小伙子用一个白色信封装着首月租金给了我,我看都没看就放口袋里了。由于我另外租了房东闲置的一套住宅一房一厅,于是我把这租车得来的2000元信封准时交给了房东做为一个月的房租。我得知房东很喜欢田园生活,房东在附近的村里租了农民闲置的两亩地做菜园,每到周末就去种菜收菜,每月菜园的租金2000元。一天我陪着房东去观赏他的菜地,他顺便去交租金给农户,当他推开农户的大门时,出来迎接的正是租我车的小伙子,然后这个白色信封及2000元从房东手上又原封不动的回到了小伙子手上了。
以上这个表面有点凑巧,但十分有深意的小故事说明了什么?我、房东、小伙子,谁都没有收到或支付一分钱,但是小伙子分享到了我的车,我分享到了房东的房子,房东分享到了小伙子家的菜地,各取所需。假如共享交易的对象不止三个,而是三千个、三百万个,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不同,只是有的能共享的多、有的少,共享交易链条更多更复杂了而已。但有了信息化工具后,链条再复杂也不是问题。所以,后来就有了共享汽车、共享自行车、共享房屋、共享菜地、共享图书、共享玩具、共享生产线、共享电器、共享办公室、共享车位等等,一切凡是我闲置的,甚至我的空闲时间都可以拿出来共享、帮助他人,几百几千万人因为共享又联系到了一起。这不就是又回到远古部落时期,人与人之间紧密的分享互助的关系了吗。
共享经济的本质不是交易获利,而是多方互助。我有的一切,皆可共享,我能得到的回报是“你亦如此”!这便是部落的共享经济。
综合以上各小节所述,最初人类交易的本质是互助,而绝不是方便少部分人敛财、方便中间抽成。互助性质的经济环境,有它特定的底层规则既“共生、共营、透明、极简、限量、限利”,人在这样的经济交往环境中才是舒适的、安心的。
(未完待续、每日更新,先连载后刊发,谢谢支持!原创艰辛,请尊重创作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