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浣溪沙·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著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百度百科
浅品:
首句点明时节。菊之暗淡、荷之枯萎,皆系深秋之景;一夜霜侵,则倍增寒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却有新鲜翠绿的枝叶闪耀着光亮,竹篱茅舍都掩映于其中。反衬之下,橘林风景更见其美。橘树长青,秋季挂果,故云“新苞绿叶”;叶子表面有蜡质,会折射光线,故云“照林光”。成熟的橘子悬挂在碧绿的枝叶间,便成了青黄相间之景。一个“出”字极富动感,仿佛竹篱茅舍是从橘林的背景中一跃而出,成为主角,但实际是为接下来人物的活动作铺垫。
上片写远景,下片已转为近景,而且用上特写镜头。词人不绘橘之形貌,却细写其滋味,并且通过剥橘、吃橘的动作来体现。剥橘时,含着香气的“雾”突然喷出,故而“惊”;吃橘时,酸冷的汁水突然流过齿间,故而“怯”。“香雾”、“清泉”之喻,极美,又极贴切。最后写到“吴姬”,是点明橘之产地。剥橘之后手上留香是事实,而云“三日手犹香”,自然夸张,却写出余香不尽、余韵绕梁之感。
潇湘之地也盛产橘子,我久居此地,也时时尝鲜。借东坡此词,吃橘便可成为雅事,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