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异乡吃腊肉时,我都会想起故乡的腊肉。外面的饭店炒出来的腊肉吃来吃去,总觉得少了一种味道。有次,我跟弟弟提及,他提醒道:可能少了一种烟火的熏味,外面的腊肉很少像家里那里熏制,肯定不是那么好吃了。
故乡的腊肉满是烟芳的味道,佳肴的回归,游子的思念。尽管现在人追求养生,知道腊肉中含有较高的脂肪和钠含量,应少吃,但乡亲们依然抵不过美食的诱惑,腊月时节,家家户户仍旧忙着熏腊肉。
远方求学,务工的人回到家乡,晚上一家人坐在火塘边,柴火在熊熊燃烧着,火塘上方挂满了腊肉、香肠,在烟火的熏烤下散发出阵阵肉香。此时,归来的心踏实起来,此刻,你才真实的感受到回到故乡。
故乡的腊肉用农家猪肉为原料,农家猪很少吃猪饲料,一日三餐靠些玉米、红薯、菜叶和米糠喂养,长势缓慢,猪肉皮薄、柔嫩,切条后散发出肉香,配制辅料,腌渍、洗盐、晒干和熏制六道工序加工而成。
其中熏制更是一门技术活,选柴火很重要,大多用松树、松针树、板栗树、稻壳和木屑,不能用柑橘树、桃树,用这两种树熏制的腊肉会发干和变黑。肉不能挂太低,太低肉滴下的油容易燃着,腾起的火焰会烧着腊肉,引发大火;也不能挂得太高,挂太高了,烟迟迟不能进入肉内,没有烟芳味,肉色较暗,不鲜红,味道更差一些。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一家人端坐在火塘边,闲聊几句,拉拉家常,谈一年的收获,聊来年的打算,笑声四处飘荡,幸福满满。要吃腊肉时,用菜刀割下一块来,用火把肉皮上的毛烧掉,刮净,然后烧点开水,把腊肉放入水中洗净,再用温水洗一遍,晾干后就可以切片了。切好的腊肉放进锅里一炒,肉的香味四溢,没有开吃,已是胃口大开。
不多时,菜已炒好,摆上桌来。烧熟的腊肉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而不腻。连那些挑食的小孩也吃得津津有味,肥肉、瘦肉一并塞入嘴中。吃完后还抹抹嘴,一副余味未尽的模样。小孩子吃完饭后,出去呼朋引伴地玩去了。大人们则收拾碗筷,坐在火塘边烤火,抽上一袋烟,看着电视剧,随着剧中的情节唏嘘感慨。火塘内烟雾缓缓上升,熏着腊肉,幸福的时光在烟雾中静静流淌。
“杀年猪,熏腊肉和打糍粑”是一年中最热闹、最高兴的时刻,以前生活贫苦,一个星期难得吃上几次肉,虽然家家户户都喂猪,但几乎都是为了过年作准备的。那时候吃腊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对乡亲们来说,腊肉是人间第一佳肴,第一美味。天天吃腊肉那是敢都不敢想的事。杀年猪,猪肉大半要卖出去,换点钱用来过年的花销,来年的种子钱和化肥钱,全部熏成腊肉的家庭几乎没有。但不管怎样,乡亲们都要留下几块用来熏制成腊肉。
乡亲们的智慧是无穷的。腊肉少时,有少时的吃法;腊肉多时,有多的吃法。腊肉少时取下一块割下一小截来,去毛、刮皮、洗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在锅中放几勺油,锅烧热后,慢慢翻炒,放入几颗干辣椒,炒熟后放进碗中,每次用来炒莴笋,炒酸菜,炒干豆角,肉虽少,但那滋味依然美美的,香得醉人。腊肉多时,整块肉煮熟,切成一坨坨,每坨大概有三个手指宽,灶内柴火烧旺,放入植物油,用大火快炒几分钟,在放入一些桂皮,八角翻炒片刻,香味渐浓时,掺些清水,煮熟即可。炒熟后还可以作火锅,煮熟后,在锅中放些萝卜和白菜,虽然用料简单,但荤素搭配适当,萝卜的脆嫩,白菜的甘甜,腊肉的醇香,看似简单的菜肴,回味悠远。
在历史的长河中,故乡的人世世代代都爱吃腊肉,从能吃饭起到生命的终结。腊肉是美食,更是一种故乡的符号,提及腊肉,美到心里,香入梦中。不论时光怎样流逝,你在腊月走进我的故乡,那里微风拂过,空气中满是腊肉的芳香,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