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为当下服务,就是说,历史的解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解读,效果是不一样的。
当下的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所以历史的考量也多半从经济等入手而不是单纯看政治结构等宏大叙事。
最近在听得到app罗振宇罗胖老师讲盛唐的困惑,谈到因为财政问题引发后来的安史之乱进而盛唐衰落的问题,有点意思,想说道说道。
说到安史之乱,我们从历史课本知道的叙述是,唐玄宗晚年昏聩不理朝政,沉迷美色,重用奸臣李林甫和杨国忠,放任边疆胡人节度使安禄山做大,宰相杨国忠诬陷安禄山有不臣之心,屡次陷害,最后安禄山为求自保叛乱造反引发安史之乱。
在罗胖的讲述来看,唐玄宗之所以要给封疆大吏节度使安禄山等那么大权利,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
说来话长,唐初建国百废待兴,太宗李世民为减轻百姓赋税,实行轻徭役,藏富于民政策,结果朝廷开支过大,财政空虚,又不增加赋税,就给权给政策,让官员自行收税解决。闹到最后地方尾大不掉,随着人员冗余,财政吃紧,中央还是国库空虚。
到后期,首都长安没钱没粮吃,皇帝都移驾神都洛阳就食,国家没钱,边疆打仗军队要发薪水,没法子,国家放权给边疆地方,给权给地,你们自行解决,结果导致边疆地区自成一体国中之国,最后尾大不掉,酿成大祸。
如果一开始唐朝君王励精图治,把财政政策搞好,不放权给地方,也不会让节度使权利那么大,最后尾大不掉造反了。
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也是因为,这二人会搞来钱,不像其他臣僚只会纸面上说东道西。
历史不只一面,可以多面,就是这么奇妙,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解释都有不同见解,还能自圆其说,也挺有意思的,这其实也是方法论的事。
好多问题,换位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也许会有新奇发现个见解,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