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修养的宝贵源泉。而如何高效、深入地阅读书籍,则是一门需要不断探索和修炼的艺术。
读书从选书到最后的输出,我戏称为读书“三板斧”。究竟是哪三板斧呢?在这里,我就来一一揭晓,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1、第一板斧:精选好书
在浩瀚的书海里,书籍的数量琳琅满目,品质良莠不齐。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双“火眼金睛”,挑选出真正有价值、对自己有帮助的书籍
我曾经购买书籍时也入过坑,时间久了以后就总结了一点经验。现在选书会先看以下几点:
①权威性:优先选择知名作者或大型出版社的书籍。好的作者作品,一般都有质量的保证,比如马尔克斯的书,无论是《百年孤独》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及《活着是为了讲述》等。
我个人比较喜欢余秋雨先生的书,所以当他出新的作品时就会去买来读。《文化苦旅行》,《行者无疆》,《千年一叹》,《中国文化课》等。正是因为他们写的书,不管是从文学价值还是美学上来说都非常不错。
另外一个是看出版社。大型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一般都有品质的保证。最近两年阅读畅销书和致用类的书籍占比多一些。很多时候我会选择中信出版社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书。如果是文学类,首先上海译文出版社,另外后浪汗青堂系列丛书很不错。
当然这只是举几个例子,还有好多出版社的书也很不错,这些是我比较常光顾的。
②实用性:尤其是最近几年里,自己读致用类的书多一些。这些书读后能解决自己某些实际问题,还能提升某方面的技能,它们更有针对性。
选择书籍时,自己一定要多看看,货比三家,不管是从价格还是书本身的质量,这些都是我曾经踩过的坑。
2、第二板斧:深度阅读
培根在《论学问》中就讲“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于细心的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这里说的用心地读,就是要深度阅读,也就是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讲到的第三个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
选定了好书之后,如何进行深度阅读呢?这些简单的方法可供参考:
①预览:在开始正式阅读之前,先浏览书籍的书腰、书底、目录、序言、引言、结论等部分,这里面,有名人推荐这本书的简单书评。一般在序言和引言里,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观点都会出现在这里。
②精读:一本不可能全是精华,按照二八定律划分,书的精华部分只占百分二十。怎样才能知道一本书的精华部分在哪里呢?我们在前面讲过,先看目录、序言等,尤其是看完目录后就能知晓本书的精华在哪里了。
另外,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关注与自己兴趣、需求相关的章节,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这个因人而异,每个人的喜好和兴趣不同,可以阅读不同章节。
③标记和批注:这个在我以前读书的时候没有这个习惯,总觉得在书做标记或简单批注,把书画得花花绿绿,是对书的不尊重和不爱惜。
其实,在书上做一些标记和笔记,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书中的内容。这个在我近年来才开始做这件事。书中的金句我会用荧光笔标注,用圆点贴把标注的地方做记号。对某句话有感悟,也会用笔在书上写上简短的话,表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想法。
用书:用是最好的读。尤其是致用类书籍,阅读完毕后,思考书籍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以及如何书里的知识点结合自己实际需要,把它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这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
比如我读完《人生效率手册》和《一年顶十年》还有《只管去做》这些书的时候,就是把书的知识用一到两点,因为一本书的知识点比较多,不可能全部用完,哪怕一次只用一点就不错了。
3、第三板斧:输出
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这只是大多数。也就是读完一本后,要进行输出。输出分多种形式:
①写作:阅读完以后,可以写读书笔记、书评、拆书稿。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转化为文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和观点传播给更多的人。
②讲书:现在人人都自媒体时代。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录成讲书视频。樊登老师就是从讲书让大家熟知的。
③写行动清单:这个方法比写读书笔记有效得多,简单,直接且非常好用。我自己读完《人生效率手册》和《一年顶十年》就写过行动清单。通过这种读书方式,真的让自己成长了不少。
4、写在最后
读书中“三板斧”从精选好书到深度阅读再分享输出。通过这三个步骤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书中的知识,做到提升自己,实现自我成长。希望以上分享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加油,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