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七点的时候,节目组来车接我去了星光影视基地,今天要在那里录制CCTV文艺频道的清明节目。原本说八点半左右开始我的部分,心想这个时间不错,八分钟的演讲,即使出几次差错,十点钟也能完事了。这个时间回家还能写写日记看看书,然后踏实睡觉。没想到人到了棚里,才知道录制时间推迟到十一点,我的天呀,这是凌晨两点才能回家的节奏呀,这觉还怎么睡呀?
因为今天限号,没能自己开车来,要知道这样拖延,真不如晚点出来,自己开车好了。现在吊在大兴这里,录不了也回不去,坐在硬硬的木板椅上,真不知怎么熬过这几个小时,只好利用候场的时间写日记了。
今天听朋友说了一个粉丝众筹的事情。拍一个视频节目,请一个大咖,大咖的费用以粉丝众筹的方式解决。我想了想,觉得这事不太靠谱,粉丝能筹来多少银子呀?大咖的粉丝出钱,直接用于大咖做事就是了,为什么你用了大咖却让他的粉丝买单呢?这个逻辑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呀。这个故事该怎么讲才能说动大咖、才能说动粉丝呢?想没想过如果众筹部分不足以支付大咖的费用,谁来补足呢?我这是从常规思维出发考虑的,是否互联网思维可以另辟蹊径解决这个问题呢?以前总是听布道者讲羊毛出在猪身上让狗买单,这样的互联网思维能否运用到大咖粉丝众筹为你服务的问题上呢?恕我愚笨,实在没有看到出路。
下个月开始,每个月我会做一个饭局,选一些老字号或者酒店餐厅,出一张有特色有故事的菜单,邀请朋友们参加,一起体验那些食物的美妙,以及食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我会在“首客首享” APP上发出召集令,同时也会在我的微信、微博上推出来。在饮食口味越来越有趋同化的今天,把那些有故事,有历史,有传承,有技艺的名菜名宴推出来,梳理一下北京饮食流变的历史,让食客清楚了解北京饮食的构成与风格,我觉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怕人微言轻,只要能影响到一些人就可以了,就不是做无用功。目前这个系列饭局已经进入筹备阶段,推出时,希望大家捧场。
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我上场,可是我已经有些困了,状态也不饱满了。等待太耗神了,怕是一会儿把演讲词都忘记了。清明节,原本是节气,和立春、雨水、惊蛰一样,反映气候变化,提醒人们农事耕种。后来吸纳了寒食节的一些内容,(寒食节传说和春秋时期介子推有关,实际上是远古时期禁火习惯的流变) 逐渐演化为清明节。墓祭,踏青,缅怀先人,踏青游冶。吃食上,北方会有各种花馍,南方主要是青团和艾粄。有人问为什么要吃青团?哪有那么多为什么呀?艾草那时正是旺盛期,又有驱虫的功效和僻邪的传说,墓祭应时应景的食物,可不就是它了吗。
江南版青团
台州版甜咸青团。圆的是咸的,有肉粒,虾干,笋丁。
深圳客家版艾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