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了公开课的必备环节,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却仍存在分组不合理 、分工不明确、交流不到位、学生缺思考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违背合作学习的初衷。
在阅读了本章节后,从辨明小组活动的讨论、对话与合作三种形式到了解不同的合作学习法,让我对合作学习有了初步了解,但这仍停留在文字里。于是我尝试在班级成立合作小组,一方面推进合作学习的探索,另一方面以组员互帮互助激励更多孩子大胆表达自我。为了让特质相异的成员组成固定小组,我根据本班学生上一学期的平均分将学生分成了4大类,而后结合学生座位组成4人学习小组,但考虑到这样的分组缺乏学生的参与。于是我改变策略,结合学生喜欢的狼人杀游戏,根据学生成绩依次分为四大类,分别为为预言家、巫师、猎人、守卫。这避免学生感觉被贴标签,而且更受学生欢迎。由守卫,也就是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优先从预言家(成绩最好的孩子)阵营中挑选一名小组成员。让成绩较不理想的学生选择优等生用意在于,自主选择意味着“守卫”对“预言家”有认同感,在讨论交流、合作学习时,“守卫”比较容易接受。而后由他们商议决定从巫师、猎人阵营分别挑选一名小组成员,并附加组内至少需要1名女生、1名男生。至此由1名预言家、1名巫师、1名猎人、1名守卫的特质相异且成员固定的学习小组成立了。
成立之初,我尝试通过起队名、说口号、团建让成员之间更有团队凝聚力、合作意识,促进成员形成“命运共同体”,促进正向相互依赖。为建立个人与小组的责任心,我利用班级优化大师的评价功能,与学生一起商议并确定了小组合作里积分机制。积分内容包含课堂表现、个人表达、组员进步指数等。
积分规则:①小组成员分数捆绑(希望促进团队合作);
②小组纪律分:由教师根据小组活动全员参与度、讨论声音大小等给予1-5分奖励
③回答即可得分:随机挑人上台回答、抢答回答的学生,都代表全组的分数,而且只要被抽到或抢答回答的学生,都能获得最低分1分。
④设置任务分值,最低1分,最高到4~5分。
⑤组员进步分:单元测试中,组员班级排名或个人得分进步,即可获得1-3分。
让我最头疼的当属课堂小组活动过程了。初期,小组合作要求类似下图,发现学生一到小组合作看似热闹,但秩序混乱且效率低下,常出现不思考等答案、好学生一人发言等现象。
小组活动2.0版:要求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后,先独立思考,而后每个组员都要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同时汇报环节,提前告知挑选汇报人的方式,通常采用随机挑人、指定类别(如预言家)回答。积分中用随机挑人双倍积分、猎人回答双倍积分等方式鼓励学生交流表达。出现的问题时组员为让自己小队获得更多积分,更倾向于听从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意见,小组结论又成了个人结论。
如何改进小组活动仍在探索中,期待下学期与孩子们一起探索出小组活动3.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