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慧强
导引被严重边缘化
千百年来,炎黄子孙以岐黄之术防病治病,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反覆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是一门讲究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并和谐统一的自然科学。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阴阳五行相生相刻,干支甲子歷数推演,可知万物运行变化之规律。天人相应,道法自然,自然不灭,中医理法则不灭,人与自然就会生生不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自己真的可以少生病、生小病、甚至不生病。然而,就目前而言,人类对自身的了解与开发不过十之一二;魏慧强教授更断言,国人在中医理论体系的传承与发扬上最多也不过叁成而已,「导引医学」更几乎被遗忘,仅作为健身与养生方法存在。
被遗忘的医学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总结性医学文献,集先秦诸子百家医疗之术、养生之道、长寿之诀于一身,歷代医家将其奉为圭臬,也是歷代中医的培养、临证、研究与教育的重要指导医籍,该书明确指出:中医由针、灸、砭、药、导引和按跷几部分组成。有学者将它们分为针灸、中药、按摩、导引四类。魏慧强分析,在这些分类中,除中药是属于药物疗法外,针、灸、砭、导引和按跷,则均是属于非药物疗法。《素问狺血气形志篇》载:「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由此可见古人先贤,除了「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与「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和「醪药」相结合外,对「病生于脉」、「病生于肉」与「病生于筋」的,则均是「治之以灸刺」、「治之以针石」与「治之以熨引」的非药物疗法。由此也不难看出,古人先贤高度重视非药物疗法以及非药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相结合的应用。同时,针、灸、砭、药与按跷,均属外源性医学,唯独导引,是属内源性医学,这种中医理论体系中独立存在的内源性医学却似乎被人们遗忘了。导引医学其实深为歷代医家巨匠和道、儒、法、武等诸子百家所推崇。魏慧强教授告诉记者,就是这个被遗忘的「导引医学」一门,在整体传统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比重可占七成。换句话说,前辈先贤留给我们的中医瑰宝,我们最多只能算继承发扬了叁成而已。目前,导引医学已被严重边缘化,成为散失在民间的健身与养生方法,急待抢救。
内源性医学的发展希望
魏慧强有幸于1952年结识扬少侯太极拳第叁代嫡系传人,而后用了60余年不断学习、研究、探索、实践、临床、总结、提高与创新,开创出了一套内源性医学的新模式,这是一种以导引医学为纲,集唿吸运动、肢体运动与自我按摩于一身的独到医学自我保健及治疗模式,自1977年起,他在国内外发表了18本专着与200余篇有独到见解的论文,计500余万字,受到读者、专家与学者一致好评。多年的实践中,他在预防、临床、康復、美容、养生和公共卫生安全等诸领域的应用中有了颇多弥足珍贵的领悟。2010年11月他在《亚太传统医药》杂誌发表论文《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内源性医学》,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与实践成果。2012年7月,《巧用穴位抗流感》四册出版,获得了专家和学者的好评,北京市版权局为其颁发了5个有关《内源性医学》的知识产权证书。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内源性医学」至少能使人们尽量少生病或不生病,至少能使当下全球每死亡叁个人中就有一人与药物中毒有关的人数大为减少,至少能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大为提高,至少能使全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至少能使21世纪全人类七大健康与生命的理念改变珥珥评价甚高。魏慧强教授说,通过60多年来的学习、思考、探索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十万人次的实践证明:内源性医学可广泛用于预防、临床、康復、美容、养生与公共卫生安全领域。他希冀内源性医学的开发利用,为全人类在健康、长寿、美形、美容做出更多贡献。
(原载于:2015年 02月15日 香港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