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头小姐
年轻的时候选择职业就像去挑选一个将来要白头偕老的伴侣,一开始总是看到一个喜欢一个,然后相处,然后分离,在尝试了各种各样的人后,终于发现自己对某几个人心生欢喜,不可自拔,然后再挑选一人常伴左右,终老不悔。最怕的就是年轻的时候看到谁都想白头偕老,老了才对谁都一见钟情。
大学毕业之前曾经进入过产品行业,阴差阳错就进入现在的公司,职位为初级产品经理。
介绍一下公司,现在的公司是一家外包公司,老板经营公司的理念是以产品为主导,但是公司仍然是技术主打型公司。意在为将来转变为产品自研公司做基础人才积累。
可是很明显我写下这篇文章就是很想吐槽这种产品与技术表面和谐,其实并不相亲的管理模式,工作在这种模式下,大家都不爽。
在这里就给想要进入产品行业或者因为经验不足迫不得已进入外包小企业的同学们提个小小的建议,请时刻注意你的成长速度,请时刻抱着打造自己的目标而去,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表象1:公司大小一开始并不是很重要,看个人需要
第1个表象是很多同学认为大公司不把底层工作人员当人,即使工作的很累很努力,老板也看不到,自然很难晋升。
反而在小公司里面,由于人少,担当产品重任,稍微努力奋斗就能够担任项目重点角色,出人头地,指日可待。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表面现象。在大公司里面,也是由很多小的团体构成的,那么就算是再底层的员工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层层晋升起来。
同时小公司,反而因为老板钱不多,经不起折腾和付不起项目学费,很多项目你作为新手,怎么敢让你深入?
所以我们作为新人,不要想公司大不大,问问自己你想担当什么位置?进入一家公司,先问问自己当自己将来离职的时候,你是什么模样?
表象2:产品职业很火,但是时刻要知道没有一款能够成功的产品前你都不称职
产品行业在我毕业的那一年很火,甚至到了浮躁的地步。进入这一行似乎谁都可以,每个人都人手必备一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入职神书。
入职前只要知道产品的百科定义,产品人员的工作流程,会画点原型框图,一切准备就绪,在家对着墙壁练上几遍产品人的面试经验答题过程。
你就能进入产品行业。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不知所以的产品人员进入互联网,可是又有多少好产品出来呢。每年又有多少互联网公司倒闭在大潮下,不为人知。
自从移动智能设备兴起,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内飞快发展,各种能在手机上使用的服务软件拔地而起。几乎每天都有不知其数的点子在不同的产品人的培育下生长,但是问问你自己,你每天用的最多的有几个软件。
这些软件都有统一的标签,知名的产品经理,稳定的服务,不会出错的软件,操作并不复杂。这些标签,都是需要产品人的创意与专业去控制完成的。
而普遍的产品经理不分析市场数据,没有需求收集手段,需求全部都从脑子里面生产出来,然后靠谱点的找点相符合的市场数据去说服投资商拿到投资。
不靠谱的,全因为老板的意愿,团队的一致同意,把用户丢到姥姥家,自己做起来还嗨的不行,做完了,兴奋异常投入市场。市场没反应,说一句:哎~也就结束了。
我啰啰嗦嗦讲了那么多,其实就是告诉你产品行业太多滥竽充数的职位,有些公司或许是需要一个产品交互设计师,有些公司其实是需要一个客户关系维护人员,有些公司其实是需要一位客服人员。
进入这个行业时,了解公司需求是什么,和你的需求是否一致,职位的名称好不好听并不重要。
表象3:做产品很累,需要真正有热情才能掺合
我的一个朋友,因为大学本科是建筑专业。毕业后辗转在建材公司以及装潢公司里做相关商务和销售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他重新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
他曾经问我,如果我现在离开建筑行业,那我大学四年花费的时间不都是浪费了吗?我反问他,你自问是不是热爱建筑行业不可自拔?是不是不对其他行业有任何兴趣?是不是只是因为可惜大学四年光阴才硬是赖在建筑行业里面不出来?
他回去想了想。后来进入了产品行业。一开始,我尝试阻止他进入产品行业。我跟他说产品行业并不是那么简单,甚至以后你会后悔进入。
但是他说如果我不试试,我以后会后悔。就这一句,我觉得他是认真的。他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不再纠结大学四年的沉没成本,开始专注于将来的那些可能性以及自己的喜好。
现在,他仍走在产品道路上,虽然辛苦,但是这是他自己选的。没有任何人的怂恿与帮助,所有他也是充实的。
和他相反的另外一个朋友比他早入行半年,工作在各路大神林立的环境中,可是半年后面对一款产品,他能够细数这个产品的各种可改进之处,这位朋友却看不到这些细节了。
苏格拉底在千年之前,就总结了一套逻辑思维规律。其中有一项“选择性感知”,说的是人有的时候只选择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部分。
这位朋友由于承受不住交付压力,导致会自动忽略一些不是很严重但是其他人看到一定会提出来的细节部分。因为他一心想着交付,只想快点摆脱这个产品,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上去雕琢产品,渐渐的形成一个死循环。
产品质量上不去,代码返工率增加,项目周期不可控,渐渐的也失去了对产品的信心和创意。据我所知,这位朋友已经从那家公司离职。
如果不是对产品本身有热情的人,是坚持不住外部压力好好雕琢产品本身的,那还不如另寻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