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伊始,教育界就有了一件大事——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这意味着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能力如何衡量和培训终于有了标准。但正如《中国教育报》撰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培训力度,教师培训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内容泛化、方式单一等问题,进一步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提升教师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任务。”标准的发布为教师培训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从各地反馈的信息,可以看到目前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不强,教师普遍存在对培训的厌倦情绪,网络培训缺乏面对面的辅导和管理,低效培训、甚至是无效培训的负面影响等。"
这是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教授黎加厚在其博文《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提出上述论点,尽管自文章发布的2015年12月至今已有两整年余,黎加厚教授的提问依旧振聋发聩:迎接移动互联时代的教学方式变革,我们的老师做好准备了吗?
教育信息化2.0: 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变革》的主题演讲中谈到“教育信息化2.0”行动,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巨大成就、成效总体超出预期的秘诀,“一个核心理念”是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两个基本方针”是“从应用切入深度融合”和“机制创新”,调动全社会力量特别是产业界力量,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教育信息化2.0”需要有如下“三个转变”:
一是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
二是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也就是说,要从小培养;
三是要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构建“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而正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所提出的工作目标,“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如何以教育信息化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如何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尤其是信息技术能力以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成为我们共同思索的问题。
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简称“青椒计划”)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沪江“互+计划”等30多家教育类公益组织、教育类企业、高校及学术研究机构联合发起,针对乡村青年教师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乡村教育公益领域的现状,借鉴国际上“集合影响力”的理念,共同解决乡村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提升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以创新融合为导向,以“开放、协作、共享”的精神聚合政府、企业、社会的资源,致力于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搭建“互联网+”乡村教师的社群学习平台,青椒计划拥有低成本、规模化、持续性的显著特点。若以“教育信息化2.0”的定位而言,“互联网+教师培训”正在实现由1.0时代“实现在线直播功能的数字教室”向2.0时代“开放式、扁平化、交互化的虚拟社群”转型,“青椒计划”即是后者,以教育的技术链接教育的人。因此,课程内容将不再是特定的目标学习人群可获得的,而是更广泛的共享的“大资源”模式,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与其教授团队,基础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了“青椒计划”各单位的创新融合、共洽共荣,“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群化学习模式因此拥有了成型的前提条件。
依教育部、财政部设立的专项经费,网络研修经费标准为3元/人/学时。若我们将教师培训的成本延伸至在实地开展培训时,除网络研修的费用支出外,直接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包括食宿费、专家费、教学资源费、场地设备费等,尤其教学资源费包括文本课程资源开发费用、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培训(如多媒体课件设计等)、教学培训资源费用(培训资源光盘刻录费用、存储教学培训资源的电子存储介质购置费用等)等。从这点来看,青椒计划是“节俭式创新”的典型案例。
“节俭式创新”(frugal innovation)是面对资源约束或资源使用能力限制,用更少的资源为更多人做更多事的一种创新理念。在我认为,“节俭式创新”于青椒计划的应用很契合杜占元部长提炼的“两个基本方针”,因为有了“机制创新”(即如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界、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教育界、沪江为代表的企业界的平等跨界协作)青椒计划具备了“教育创新”的条件,又因为“从应用切入深入融合”为“乡村教师持续成长”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继而在问题探索解决过程中发掘出的优势——“节俭式”,即低成本性,同样被发掘出的还有高互动性、强关联性等等。
青椒计划是由各联合发起单位共商共建的,因而得以形成集合影响力支持乡村青年教师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课程提供方,针对乡村青年教师的特点,为青椒计划设计兼具专业性与适应性的课程体系,由朱旭东教授、郑新蓉教授、石中英教授等教育学部教授团队与《中国教育报》高靓老师、中华女子学院张洁老师等特邀专家团队联袂为乡村青年教师主讲授课;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作为资源发起方,链接教育界、企业界、公益界的力量,联动各地教育部门组织区域乡村青年教师加入计划、参与课程,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并成立秘书处;
沪江教育 互+计划 作为平台运营方,企业以实时教育互动软件CCtalk作为技术支持平台,使所有乡村青年教师均可“随时、随地、反复、免费”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学习,互+计划 团队承担活动策划与学员运营,构建教师社群化成长共同体,激发乡村教师成长内驱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弘慧基金会、洋葱数学、爱学堂、三三得玖等作为联合发起单位,参与将青椒计划推荐至合作区县,各单位公益性地提供内容、技术、平台等资源,协力共建资源整合,支持乡村青年教师成长。
截止十二月,青椒计划覆盖全国18个省级行政区域22804位教师,其中包括63个区县教育局、3491个学校。在各联合发起单位的系统策划下,累计共进行30讲正式课程,超过2100分钟的课程时长(相当于47节课时),平均每次课程实时在线11,000位参训教师,累计25万人次参与课程,沪江社团、简书、美篇的社群发帖浏览过百万。
以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创新课程学习机制
2016年6月,教育部正式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通知,高度重视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机遇,其指导思想强调:以“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发展方向,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青椒计划初步定为三年,旨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老少边穷地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特岗教师、师范生定岗教师以及有需求的乡村青年教师提供一条广阔的成长道路,为教育精准扶贫、青年教师成长、乡村教育底部攻坚提供大规模、低成本、高效能的解决方案。首批参与区县由各教育局整体报名,纳入教育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这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提供了机制保障。
互联网促进了信息传递的扁平化。青椒计划建立区域联络微信群,成员包括各区县教育局的联系人、各公益组织的联系人等,无论是秘书处发布课程通知,还是各区县反馈优秀作品,所有信息保持即时畅通;由各教育局联系人牵头,各区县建有此次参训教师的微信联络群,无论教育局领导还是偏远乡村教学点的新教师,都在群中实现零距离交流,实现沟通扁平化。区别于逐级通知的线性沟通模型,青椒计划形成了“秘书处—教育局—新教师”的闭环沟通系统。
在以往的培训中,受限于场地、经费等实际因素,往往首先对参训教师数量有数量指标,由各省市向下辖地区逐级分配,而恰恰对于刚刚步入教师岗位的乡村青年教师而言,对例如“国培计划”这样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师培训项目有迫切的需求,并且继续教育意愿强烈。因此在项目设计伊始,青椒计划即以“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定位教师培训模式,利用互联网的普惠性,面向所有区县教育局开放报名、面向所有教师开放学习资源,每一节课程均可随时反复重播并分享,让更多教师时时可学习、温故而知新。
以“社群化学习模式”创新项目运营体系
互联网教育有四个典型特征:大规模复杂交互、低门槛随时随地学习、高度重视用户体验、社群化学习,青椒计划以“听课互动、课后分享、叙事写作、形成社群、自我成长”为社群运营模型,以月度社群活动系统地串联教师培训课程,最终驱动教师的自我成长能力。
课程直播:由北京师范大学助教团队与互+计划团队分别与授课导师进行先期测试,确保课件、网络等均无问题。正式课程时间为每周三、周六19:00-20:00,重播时间为每周四、周一14:00-15:00,因新疆和田地区存在两小时的时差,故每次直播课程后21:00-22:00将再次直播。
为了让更多乡村教师习惯网络社群化学习的氛围,而非仅仅以“旁观者”参与直播,每次课程均安排课前30分钟暖场直播(表扬优秀教师、分享作品展示、讲解社群活动、介绍授课导师等)、课后30分钟散场直播(与授课导师的答疑互动、分享社群活动、预告下一节课程等),与教师的持续互动促进了乡村青年教师与此次计划的温度,建立了信任,彼此更好地融入了社群中。
社群活动:截止目前,“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共策划四次月度社群活动,分别为鼓励乡村青年教师以“九宫格绘图”与文字,分享自己选择乡村教师这个职业的“我为何而来”的“九宫格教育故事大赛”;基于闻琪老师《聊聊板书那些事儿》课程内容,鼓励乡村青年教师分别在不同的学科“寻找最美板书”,走出自己的班级与更多人分享;乡村孩子通过“美丽乡村网络公益课堂”拥有了艺术课程,更多乡村教师可以将网络双师课堂带给自己的学校,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同听一节课,共绘一幅画”,迈出改变乡村教育的第一步;蓝丝带寓意感恩,数千位乡村青年教师们纷纷设计感恩班会——“感恩蓝丝带,你会送给谁”,由教师影响更多学生,数万名孩子参与至“蓝丝带感恩班会”向自己最亲爱的人送上最温暖的感谢与祝福。
累计浏览253,000次,回复28,000条;课后主题分享交流累计浏览119,000次,回复22,000条;教师自主发帖分享102,000条;由教师的内心自我表达,到教学技能提升,再到为学校带来丰富课程资源的方式,然后为数万乡村孩子设计班会、学会感恩,四次活动创造一个逾万人的无边界的教师社群,更是为乡村学校的改变提供路径,让更多孩子受益!
数据反馈:由互+计划项目团队负责数据处理与分析,统计包括学习考勤、作业反馈、故事分享三个指标,并分别根据每个区县的参与情况,制作针对性的分析报告,以更好地对接教育主管部门提升教师学习效率。
再次回到文首黎加厚教授的博文,“未来开展‘准备迎接互联网+的教师’培训,是互联网+在教育领域落地的重中之重,要在过去已经开展的提升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基础上,需要下大力气研究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和质量的新路径、新内容、新策略、新模式。”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以面向乡村教师持续教育的“互联网+”创新路径,已然成为黎加厚教授两年前论述的“未来”:“从校长和教师的‘互联网+’培训开始,‘互联网+教育’的整体设计,要从主要考虑‘物’的层面,深入到考虑‘人’的发展主线上来。”
通过有温度的运营实现“用教育的技术链接教育的人”,使软件从传统远程教育的工具化属性改变为互联网学习的社群化属性,培养教师网络学习习惯,让教师在虚拟的社群空间里找到共同成长的归属感。
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袁振国在《教师培训的历史转型》中提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改变着学习和教育的面貌,有效提高着教育的效能。从我们现在了解到的信息来看,教师最活跃的领域是在他的网络社区空间。这个空间,是一个人人可以发言、没有等级、没有高下、不分学术资历的区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地方。充分发挥互动社区的功能,可能是教师培训最值得利用的一个空间。”
2017年九月,跨越着八千公里的距离,远在华沙的国务院参事汤敏博士说:“通过互联网共享,可以便捷地把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去。现在我就用网络在波兰的街头跟大家直播,如果这样的课都可以上,那乡村需要的课程还有什么不能连接的呢?”青椒计划用移动化的学习方式,组建学习社群,转变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信息化素养、激发教师成长内驱力,为乡村教师成长搭建平台,让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推动者、变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