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是听说没有满月的孩子不是睡就是吃,再就是哭了。
这样听的多了,我心中的未满月的婴儿就是吃、睡、哭,没有其他的什么了解。
这次刚好春节,小侄子未满月,让我得以亲密的接触,这才发现,小小的婴儿好象也是有自己的意识和想法的。
前两天刚回来,看着他小小的样子,都不敢抱。也是不知道该怎么抱,刚回来那天我直接把孩子从床上坚着抱起来,婴儿妈一看赶紧对我说,“不能这么抱,孩子小,不能直接着,要横着抱,并且要托着头和腰”。听了婴儿妈妈的话,吓的我直接又把孩子放到床上,围着他转了一圈,不知道该怎么抱起来。
还是婴儿妈妈作了示范,我才知道要一个胳膊托着头和腰,另一个手从另一侧抱着。刚开始抱的时候,我紧紧的拘着,婴儿可能觉得的不舒服,撇着嘴就哭,婴儿妈妈说我抱的太紧,要放松一点。
于是听了这话,慢慢放松,轻轻的抱着,尽量让婴儿舒服一点,放松了之后,果然婴儿立马不哭了。
刚抱一会,婴儿可能新鲜,一直看我。一会就不耐烦了,撇嘴开始哭,婴儿妈妈让我抱着站起来,来回走动,这样一来回走动,果然不哭了。
两天之后,总结出一个规律,婴儿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了,不舒服用哭表达,饿了用哭表达,拉了尿了要让你给换尿不湿用哭表达,想让你站起来,想让你来回走动,都要用哭表达。大人呢,就要通过婴儿的哭来猜婴儿的心思,来满足他,也挺不容易的。
婴儿不会说话,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他用自己的哭声来表达,他的哭声对大人来说,就像密码一样,需要破解。
婴儿的哭声密码,一般人破解不了,可是妈妈这个角色很神奇,无论婴儿任何时候哭,她都知道该怎么做,来满足婴儿。
这就是婴儿和妈妈之间建立和一种默契,当默契建立起来之后,不需要言语,我一个动作,一个哭声,你就知道我想干什么。也就是婴儿一哭,妈妈就知道婴儿是饿了,热了,冷了,要换尿不湿了,需要站起来晃了,需要抱着悠了。
这就是为什么小孩子总和妈亲,我想这就是原因,当他还不会说的时候,就和妈妈建立了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亲情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