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指出:校长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和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全面与个性发展的重任;(校长必须)将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那么,如何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呢?校长专业标准中提出的第一个专业职责就是“规划学校发展”。说明规划学校发展对于学校发展来说很重要。因为每一所学校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知道前行的目标在哪里,只要目标明确,不管道路多么曲折、多么充满荆棘,只要排除万难,终有一天能够达到彼岸。
然而,怎样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师生认同、引领发展的学校规划呢?办学实践证明,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的诊断是前提和基础。每一所学校在做学校发展规划之前,首先要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客观的诊断,既要找准问题,更要发现优势,从而找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明确学校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因而,可以说学校发展诊断就是一个分析、判断、明确发展思路的过程。
那么,如何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诊断呢?
一、学校发展现状诊断的内涵
在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诊断时,应该着力思考以下五个要素并作出客观的分析与判断。
(一)学校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一所学校能够不断地获得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陶行知先生讲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不是教育。我认为,到现在,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如,洋思中学就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一定要通过教育使学生变得更好。我想,这就是一种好教育,这就是一种好理念。我们北京一师附小,实施快乐教育 28 年,其核心理念是让儿童快乐成长,就是要通过快乐教育让学生文明、健康、勤奋、活泼,不断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让今天的快乐成长为明天的快乐人生奠基。
我们在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诊断时,为什么一定要首先看一看学校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呢?因为教育理念具有很多功能。其一是导向,即一个好的理念不仅能够提升所有教师的认识,而且能够提升学校的声誉。其二是凝聚,用理念聚人心,使全体教师都在共同的理念下工作。其三是激励,激励大家为实现这个共同理念而奋斗。其四是稳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理念,学校就不会因为领导者的变更而大起大落。事实证明:成功的教育一定是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学校全部的教育活动中达到完美的统一。
前面所述案例《优秀教师调走的背后》原因,或许是因为学校没有正确的稳定的核心理念,凝聚不了大家的心,激发不起教师的工作热情、拼搏精神,所以,很多教师对学校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士气低落。
(二)学校是否有特色的办学目标
在促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在寻求、实践学校的特色发展,以特色发展带动整体发展。例如,北京史家小学进行“和谐教育”,光明小学进行“我能行”教育,广渠门中学进行“生命教育”,北京二中则倡导“空气养人”。这些学校,通过特色建设促进了学校整体发展,深受社会认可并产生积极影响。
相比之下,一些学校没有特色,办学也缺少活力,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在办学目标上缺乏明确的定位。
现在,由于办学目标趋同,所以出现了学校同质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各个学校的实际目标定位都差不多,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也差不多,大家都在同一个目标下竞争。但是,家长却把学校之间的细微差异看得非常清楚,并且努力寻找一所学校与另一所学校的区别,并把它作为自己做出选择和评价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差异,倡导差异化思考、策划,努力形成办学目标的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让家长一听说学校这个特点就兴奋,就关注,就觉得好,就愿意把学生送来。
反思前面所述案例《优秀教师调走的背后》原因,如果该校具有鲜明的特色让家长充分认可,一定会鼓舞人心,教师们就不会一个一个连续调走了。
在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诊断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校是否有特色的办学目标这个内容,是因为它在学校的发展中具有独特价值。首先是示范效应。学校一旦形成特色,就很容易凸显优点,并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从而发挥示范作用。第二是品牌效应。品牌主要来自特色,没有特色,就无法形成品牌。第三是切入效应。教育改革要实现整体优化,但必须有切入点,而特色往往是由改革的切入点形成的。第四是实验效应。一个教育特色的形成,需要有设计方案,但更需要实验,需要有一个实验的流程。要有实验、总结、再实验、再总结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在形成办学目标特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别人好的思维方式和策略,而不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没有差异就没有鉴别,没有鉴别就没有竞争,也就没有活力。因此,在对学校发展现状进行诊断时,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是否有特色的办学目标这个内容。
(三)教师是否在学校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前面所述案例《优秀教师调走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教师觉得只使用不培养,没有发展空间,得到不了成长,前途渺茫,所以普遍信心不足、士气低落,要么混日子、要么调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所学校的教师在学校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为什么这样呢?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其一,学校没有充分认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教师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升,因而,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师素质,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和发展需求。
作为校长,要懂得并且要强化一个观点:学校既是学生成长的摇篮,也是教师成才的沃土。教师是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身价值,因而要把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和学生才华的提升统一起来,把教师自身的快乐幸福和学生的快乐幸福统一起来。而学校管理工作的重心,就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创造工作成就和享受工作快乐的平台。
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够在学校里得到尊重、感受自身价值、享受工作快乐,他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呢?
其二,学校没有建立起共同愿景,不能凝聚教师的心灵
共同愿景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具有强大的引领人、凝聚人、激励人、感召人的力量,它能够推动学校不断走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我们北京一师附小,倡导办快乐的学校、做快乐的教师、育快乐的学生。在促进教师发展方面,我们主张教师追求自主发展,一方面实现教师的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倡导“健康生活,快乐工作”,着力打造四支队伍:乐研善管,崇尚理想的管理团队;乐教善教,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乐于担当,睿智包容的组长团队;乐于争优,无私奉献的党团团队。这些共同的团队发展愿景与追求体现着附小人的价值观,也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快乐教育”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老师们学习、研究,不断增长着乐教善教的能力,在平凡的工作中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教育的精彩。虽然辛苦却乐此不疲。
试想,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够在学校里和同伴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彼此关心、互相支持、相互成就,他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呢?
其三,学校不注重团队学习,教师的教育智慧得不到提升
作为校长,要形成这样的理念:所有教师都具有持续学习的愿望、机会和能力;每个人掌握的新知识都能在学校里共享、应用与创新;学习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和学校进步。有了以上认识,学校自然会将传统的垂直型管理过程,变成扁平型的共同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的过程,在管理方式的变革中实现着教师智慧的不断提升。
学校可以通过共享式学习、启发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
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够在学校 多种方式的学习中,不断地 研究、实践、反思、共享、体验,教育生活不断丰富,教育智慧不断提升, 他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呢?
其四,学校不注重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不能促进教师自主成长
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起决定因素的应该是自己,所以,学校在管理中也应该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寻求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境界。
学校要倡导教师自主发展,从管理方式上转向引导教师自我管理:客观认识自己,科学设计自己,及时反思自己,有效调整自己,勇敢超越自己。教师应该有“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一定是在认真分析自己专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设计成长目标,写清实施的主要措施并注明期待学校给予哪些支持。
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课堂反思、课题反思等方式及时改进教与学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在这种管理方式下,教师是管理的主人,每位教师都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如何把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它引导着教师在培养学生中主动地发展自己,在实现教育目标及学校目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在这种管理方式下,学校管理者的作用在于指导、赞许、建议和提供信息,学校管理者的角色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促进者。
我们一师附小倡导以教师自身的乐学会学,促进自身的乐教善教。我校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多种版本的教材;为每一个教研组订阅一份教育杂志;我们坚持青年教师每周“五个一的自主学习”:即听同伴一节课,和学生谈一次话,写一篇钢笔字,看一篇教改文章,写一段教育感言;每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要开展青年教师“快乐杯”基本功大赛,第二学期要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这些学习活动深深地吸引着教师,也给教师一个方向,大家感到自己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增长乐教善教的本领。
如果每一位教师能够在学校里,能够不断地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他怎么舍得离开这里呢?
(四)学生是否在学校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学校办学,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还是学校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教育要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关键在于主动,没有主动就没有生动活泼。
所以,我们要思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们的学校是否能够形成学校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我们的学校是否能够创设民主的、动态生成的课堂,积极推进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思起来、问起来、辩起来、动起来,让学生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我们的学校是否有逐步完善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多彩自主活动的快乐?是否创建了学生社团,让学生体验履行职责、展示才华的快乐了呢?
我们还可以自问很多问题,然后一一回答、一一分析。然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是不是真正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如果没有做到,原因何在?
校长专业标准第 7 条指出:诊断学校发展状况,(要)及时发现和研究分析学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我想,只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只要我们付出行动,问题得以解决,我们的学校就向前迈进了一步。
(五)学校是否形成了有效管理
什么是管理?有人说,就是“管的有道理,理得有头绪,有效率”。也有人说,管理不是使事情变得复杂,而是使事情变得简单。在学校,最基本的保障是教育教学秩序有条不紊,所以,是否做到了有效管理,首要要看学校是否有序,因而要做到规范管理。
其次,要看学校是否实施人本管理。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共性的要求,同时也要有个性化的要求。每所学校、每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学校才能生动;每一位教师也会体验自身的价值。所以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
另外,在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新的东西出现,对于这些新东西,我们需要通过管理来推动与规范,同时把创新成果及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去。我想,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实现了管理创新。只有管理创新才能够解决不断遇到的新问题,而学校教育改革之路才能走的越宽越远。
二、学校发展现状诊断的特征
从学校发展现状诊断的内涵可以看出,学校发展现状诊断的特征具有三性:自主性、生成性、独特性。
所谓自主性,指的是学校发展现状诊断,需要学校自主发现、自主分析、自主设计、自主实施、自主改进,不仅仅是问题诊断,还包括优势与资源的诊断,只有认识学校优势、发展学校的优势的领导才是聪明的领导。
所谓生成性,指的是学校发展现状诊断,要基于学校原点,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达成目标;而后,又以达成的目标为原点,通过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达成新的目标;以此类推,所以,学校发展自我诊断是一个生成的渐进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所谓独特性,指的是学校发展现状诊断,是一个基于学校本土发展的过程,学校的特殊性是学校的生命之源,本土资源中孕育着优势与机遇,学校特色是学校本土发展的结果。
各地各校,都有自己的先天因素,有自己的人文环境和多年积累的文化底蕴,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学校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的特色,才能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