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被判为永恒的学徒,
正如《樱桃园》中的特洛非莫夫。
“她被送来的时候,穿着棉衣棉裤,头上扎着头巾,高烧超过42℃,昏迷不醒了。”
前几日,山东一女子在坐月子期间中暑,送到医院时呼吸急促,体温已高达40多度,尽管全力抢救,但最终仍然不治身亡。
即使在这种炎热天气下,其仍然按照坐月子传统,全身棉衣棉裤,其家人也坚持让她盖着被子,不开风扇、空调,最终却导向了悲剧的发生。这并非个例,据医院说,每年夏天,都有不少人因坐月子而中暑。
其实很简单,坐月子中暑事件,就是一则典型的传统的旧经验在时代面前被淘汰的案例。时代在变化,曾经坐月子面临的卫生环境与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完全照搬传统方式有时甚至是对当代人无谓的折磨。而这一点在各科普媒体的宣传中也得到了共识。
旧经验在新环境下被淘汰是很平常的自然过程,但是如果被淘汰的速度太快呢?
说真的,我们现在拥有的经验,三年后就会变得迂腐不堪。
一
不要想着为别人传授经验,那没有价值。
每个平凡人都想当英雄。
而成功人士好像也愿分享经验,于是著书立说,就有了你听到的那些故事。这些故事有用么?在阅读中有人确能恍然大悟,将其奉为圭臬。他们似乎指出了一条光辉大道,只要你跟着他的指导,也会成为一代豪杰。
但都是幻觉。时势造英雄,那些助他们扶摇而上的机会风口早已消失,哪里还等到你。
甚至他们都不明白,有时积累半生的经验,在当下的格局中很大一部分已沦为毫无意义的说教,有时也成为桎梏自身与下一代的泥淖。
二
曾经你可能会在老年时变得迂腐,今天你30岁就可以做到。
“科技更新的速度迫使我们以一种难以忍受的节奏不断重建我们的思维习惯。每两年必须更新一次电脑,因为这些机器就是这么设计生产出来的:过时到了一定期限,维修比直接替换更昂贵。每种新科技都要求人们更新思维模式,不断作出新的努力,而更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母鸡可是花了将近一个世纪才学会不去过街。它们最终适应了新的街道交通状况。但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科技的快速迭代也可以解释老人社会地位的下降。老人曾作为知识的沉淀者,运用经验来裁决各项事务。但信息的高速流动与快速迭代,让过往的经验不再显得宝贵,年轻人比长辈有更多途径获取信息,灵活高效地吸收新事物带来的变化,这让曾经的智慧者在如今反倒显得冥顽不化。
不过,作为年轻人的我们也终将老去。而且比你预想的要快。
随着新一代年轻人年龄的增长,在急流般的变革面前,即使是对新事物微弱的敏感度的下降,也终会形成巨大的知识鸿沟。
有一些认知领域在不断发展,我们不可能假装自己长期掌握它。想要成为杰出的核武器专家,就得付出必要的努力,在几年时间里吸收所有的学科数据,保持在研究前沿。然后,你成为教师,或去经商。你在二十二岁是天才,无所不知。但到二十五岁,必须拱手相让。
网上曾流传在华为34岁以上就要被辞退的传言。虽说官方进行了辟谣,但其还是表明了态度。
“华为是没有钱的,大家不奋斗就垮了,不可能为不奋斗者支付什么。30多岁青力壮,不努力,光想躺在床上数钱,可能吗?”
三
我们被判为永恒的学徒。
“从前我们准备高考,它为某个漫长的学习阶段画上句号……在此之后,除了那些上大学的精英们,人们再也不需要学习。那时的世界不会改变。你学到的东西可以使用一辈子,甚至还可以教给你的孩子们。人们到了十八或二十岁就在认知层面上进入退休状态。
在我们今天,一个公司职员为了避免丢掉工作,必须没完没了地更新知识。这些重大毕业考试所具有的成年仪式的象征意义,如今荡然无存。”
曾经为人推崇的终生学习,如今却以强迫性的“知识焦虑”的形式,压在年轻人的肩上。从刚刚高考结束,就要挑选就业最好的热门专业;一旦迈入大学校门,便开始打听兼职和实习的消息;乃至毕业上班以后,也不得不在摇晃昏沉的地铁上听一段大咖的语音,来安抚自己焦躁的心。
当年怀揣大学精神走进校园的孩子,在对生计的担忧与焦虑中,对未来的规划竟不得不开始变得以赚钱为导向。我自己都没想到,有一日会肤浅得自己都害怕。
读书不求甚解的文人闲暇变成了不可及的理想,用知识武装自己,不再是为了变得卓越,而是逃避过早的淘汰与死亡。
这是我们所遭遇的审判。我们不再可能回到恒久的时光。
世界上有一种鸟没有脚,生下来就不停飞,飞累了就睡在风头浪尖里,一辈子只能着陆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说的就是我们这代年轻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