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森如同学,你好!
你加微信要买书,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你家在艾凹的那块地。我们村修了一条高山天路,从后郊沟盘着山修到了余角岭,又从余角岭盘着栈修到了全郊岭。修到艾凹时占了你家一块地,那块地比较宽,没有占完,你父亲把仅剩的一小部分撒上了红萝卜,一畦一畦整整齐齐,我路过时看见,畦沟里撒了一层驴粪,就等下雨了,下一场好雨就能出苗了。种红萝卜,不撒一层圈粪,很难拿苗,出苗时,一个中午就晒死了,撒一层驴粪出苗就十分保险,你说神奇不神奇?
森如耶,你到了大上海,成了城市人,说这些撒萝卜盖驴粪的事可能不中听了,你不要觉得不中听,这里有文化。咱村修路时所占你家的那块地是头等好地,你父亲慷慨地献出来,表现的是高风格,通情达理眼光长远,每个人都该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你问书哪里有卖,给儿子看,从娃娃抓起,让我想到我的小孙女了。孩子出生在石家庄,会走路了才回来一趟,第一眼看到了路边拴着的毛驴,怕得不敢靠近,在孩子心里,可能毛驴比老虎还可怕。回家那天,下了大雪,从客车上下来,步行回家,路滑不好走,我说我抱着吧,但孩子坚决不敢让我抱,只让母亲抱,在孩子的心里,可能爷爷和老虎也差不多。我们的第二代通过考学等途径跳出了农门,多少还知道有个家乡,而我们的第三代完全没有家乡印象了,家乡的毛驴家乡的爷爷……
买《愚公挖山不止》的人大多是外地的文化人,比如苏州的徐建平董事长,上海作家重来,南宁作家朱千华,香港编辑傳红芬等,他们主要是研究山区文化的。像你这样希望离开了家乡的后一代不忘根不忘本实属先见之明。上次我跟孙女视频通话,孩子不认爷爷,不予理睬,儿子就打了一巴掌。乡土记忆家乡情结,那是一巴掌能打出来的吗?像你这样让孩子通过阅读了解乡土人情才是办法呀。
孙庆忠教授致力于家乡记忆的研究,在咱村开展工作已经五年了。他指导我努力去写乡土散文。孙教授计划集中力量写校本教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写出不同版本,写出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阅读的那种版本,发挥内生力量,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把乡土教材不断地写下去。孙教授说,让我们的后代不论走到天涯海角都能永远不忘故土不忘根。孙教授还说,一个人失去记忆,看见所有亲人都不知是谁了,昨天的往事都忘光了,那是多么可怕。
赵校长向我们井店镇各学校发了这本书,他的目的主要希望对作文教学有所帮助。我写作时最多想到的读者对象也是我教的小学生。其中收入几篇二年小学生作文。为的是拓展一下学生的作文思路。至于后面产生的社会影响,我当时并没有考虑到。我现在仍然定位在为孩子们提供一些作文上的启示,在学习写作中认识乡土,记住乡愁。
同时,希望我们在孙教授的指导下,记下每一代人的生活足迹,生命成长的足迹。老一代主要在村里生活,这个记忆要留住,每个人的生平加起来就是一个村庄的历史。你们年轻一代,走出了村庄,你们的每一步行程,也属于乡土的记忆呀,我想,你们也该拿起笔来,我们一起努力,为子孙留下记忆。
我昨天没下地干活,开着三轮车到村东头虎林快递那儿把书寄去了,可能三天就到上海了,望查收。
2020.6.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