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你说你们两个人结婚都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不生孩子啊?是不是不会生啊?
某丁克主义者:不是不会生,只是两人世界挺好的,我们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世上有很多不孕不育的人,也有些人是具备生育能力,因为某些原因不想要孩子的。
有人曾说:“食色人之性也”,古代不存在丁克,现代避孕技术才有丁克诞生的基础。
总结起来,也就是丁克是具备生理基础和技术基础,纯粹主观选择的结果。
我曾经问过一些丁克,他们的想法有一点高度的一致:没有要孩子的理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道德是顺应时代的产物。古时提倡终身守寡,是贞洁烈女。今天看来是违反人权。
古时会有“不孝为大”的基础是为了保证传承,比如基因的遗传和家族精神等。古时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协作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是内部也是讲独门、关门、单传、传男不传女。所以,后代的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但现在很少有这些东西了。基本都广泛传播,商业化了。”
“现在再不生孩子,以后老了就没人给你们养老送终了。”
“现在房贷、车贷,生活费、养父母,压力已经很大了,有了孩子,也不可能给他/她想要的。不想孩子在遗憾和缺憾中长大。
我们8090后多是独生子女,当有孩子以后,2个人要养4个老人,一个孩子,压力就已经是非常大了。以后孩子长大了,很可能是面临要养8个老人的巨大压力。
考虑到自己目前就感受到的压力,除非孩子飞黄腾达,实现财富自由,否则估计也是有心无力。不想给孩子这么大压力。”
“每一代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都不希望成人后别人的过多干涉,父母也一样。但是巨大压力下,为孩子付出那么大,关于他/她的未来、前途、幸福与否,怎能不参与其中,掏心掏肺、费心尽力。”
“不生孩子,你没有天伦之乐的,你知道不知道。”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每一种选择都会有相应的代价。没有天伦之乐,但却会有别的乐趣来弥补,比如更多的可支配时间和金钱,自己和父母更高的生活品质。”
拿笔者一个有娃的人来说吧!结婚前在外地同居数年,所以结婚后一度觉得和之前没啥变化,还是二人世界的样子。说走就走的旅行,想看的电影,想出去的聚会,那些必须要努力的学习和工作,完全没有时间和心理负担。
但从有孩子时起,一切都变了!
从每天早上开始,时间完全不属于自己。小家伙起得早,睡懒觉是不可能的。
周末要陪孩子玩,或者上亲子课。
工作忙,回去晚,早上走得早,一连几天没怎么陪孩子,觉得很愧疚。
孩子小,容易生病。孩子病了,工作都没啥状态。
随着孩子的成长,生活中孩子的比重还会融入更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我猜这类丁克人群,大概就是基于此类原因上的诸多考虑,所以才会选择延续二人世界。这本无可厚非。在不影响他人和社会的前提下,我们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高速发展的时代,变化太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其实有很多人都在犹豫或者暂时不考虑要孩子的状态下。丁克并非异类,只是做出了某个抉择的普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