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告诉我勤能补拙。我相信了,看到妈妈种菜,我也种菜。我想起了妈妈的话,勤能补拙。于是,我一天浇三次水。终于把菜浇死了。看到因根部腐烂而死的菜苗,我很纳闷,但始终不敢怀疑“勤能补拙”!
玲玲和冬冬养鱼
玲玲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冬冬是一个10岁的小男孩。俩人是邻居,都很喜欢养鱼。俩人的鱼龄已经有很多个年头了。
玲玲喜欢锦鲤,她有个玻璃缸,里面养了10条锦鲤。5年里头,这里面的鱼已经换过很多次的。
第一次买鱼回来,玲玲可勤快了,一天要给鱼儿喂很多次鱼食。结果,小鱼儿没几天就死了。
冬冬那时候不知道鱼儿要吃东西,所以,他的鱼儿还饿着呢!见玲玲告诉自己她是如何小心翼翼的把鱼养死了时,冬冬很震惊。
跑去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冬冬在妈妈的指导下知道了鱼儿该怎么养。
玲玲也学习了冬冬妈妈所讲的养育方法,又去买了10条锦鲤。这次,玲玲的鱼没有那么快死去。
冬冬至从知道养鱼要讲究方法之后,他不断的问身边会养鱼的朋友,学习了很多养鱼知识。他给自己的10条锦鲤安置在一个更舒适的大鱼缸里,还请爸爸帮忙设置了活水。在鱼缸里还养了睡莲,做到了微生态养殖。
到了第二年,玲玲的小鱼还是死光了。到冬冬家一看,冬冬的小鱼长大了好多。
玲玲觉得特别气人,自己那么用心养鱼,无论是换水还是喂食都是使用正确的方法,而鱼儿还是会死掉。
而冬冬喜欢偷懒,他设置的鱼缸一年也不用换一次水,鱼儿好好的。冬冬的鱼儿不但长大了许多,而且,大鱼缸里还繁殖了很多小小鱼。
玲玲和冬冬读书记
玲玲读书很用功,老师布置的作业通通超额完成,上课笔记也做的很好。读小学时,玲玲成绩一直比冬冬好。
冬冬读书看不见他用功,小学时成绩中上。但冬冬喜欢研究学习方法,总是想方设法用更少的时间学习。
由于冬冬的方法好,成绩也越来越进步,并且学习也越来越有乐趣。方法好,速度快,使得冬冬有更多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课外阅读上。
因此,玲玲虽然也很努力,但作文总是写的没有冬冬的好。
到了初中,玲玲更加努力了。但是,成绩反而被看起来不怎么努力的冬冬超了。
玲玲的父母只好安慰玲玲,努力了就好。已经这么勤学苦练了,真没什么好说的了。
慢慢地,玲玲的“勤”被贴上了“天资不够”的标签。
冬冬的“懒”却被称之为天资聪明。
后来,冬冬和玲玲都上了师范类大学。冬冬上一本,玲玲二本。
玲玲和冬冬工作记
同样作为一名新教师,似乎两人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玲玲一如既往的勤快,冬冬一如既往的为“偷懒”想方设法。
同样在乡下教小学,冬冬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把一个班级分成了各个学习小组,让所有的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不断去摸索不同同学的个性特征,进行差别化教育。
玲玲很用功,不断加班加点,嗓子都哑了。吃力不讨好,学生们都抱怨学习太痛苦。玲玲压力越来越大,压力越大就越勤快,越勤快,学生就越不配合。尽管很努力,一学期下来,成绩不显著。
一个学期下来,冬冬班级里的学生乐观积极,成绩也在学校名列前茅,自己也越干越有劲。
N年过去了,冬冬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教师到校长,又从校长到教育局一路升迁;玲玲终于熬成了灭绝师太。
一次两人一起探讨时,玲玲说:“都说勤能补拙,我那么勤快,结果……”
冬冬说:“勤能补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方法正确。我是从小时候养鱼中学会的,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勤能不能补拙,谁知道?但勤能补懒。大多数人都不是笨死的,而是懒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