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央视公益广告叫《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的是一个母亲的独白:等你长大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 然后,儿子生了个女儿,孙女说: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
这位母亲,一遍遍的告诉自己等到什么时候就好了,幸福好像必须是得等到某一时刻才行,但是等到了哪个目标之后,有开始有了新的目标,一辈子一直生活在忍辱负重之中。
那人们为什么不去享受当下的幸福呢?
很多人都在想,等我有了很多很多钱就好了。有了钱,我就立马辞职去周游世界。但是真的给你那么多钱,你真的会幸福吗?
看看那些彩票中奖者就知道了,大多数人过不了3、5年就又回到了解放前,甚至还不如以前幸福。
人们所欠缺的不是钱的多少,而是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能力是对幸福的感知力。
人对幸福的感知力,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及时行乐。逃避痛苦,得过且过,今朝有酒今朝醉。
第二类:忍辱负重。不断努力,以为过了眼下的困难就会好。
第三类:无助型,又称习得性无助。认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幸福,人生就是受苦。
第四类:幸福型。既为未来努力,也懂得享受当下的人。
人们总是在在四类里面来回跳转。大多数人是第二类,忍辱负重型。以为过了眼下就好了,谁知道人生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坎。不懂得享受当下的生活,所以生活不够快乐,忍辱负重的人永远都不会幸福。但是社会的文化教导我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人们必须经历痛苦,才能幸福。
人有时候会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
比如:我方向感很差,分不清东南西北,辨不来方向。比如:我数学不行,计算对我来说很困难。比如:我笨手笨脚的,这种细活我肯定做不来。比如:我天生五音不全,唱不了歌。
关于这种习得性无助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
大多都是自己给自己下的定义。自己将自己困在局里,不愿意出来。
最难的是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