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从纽约回来大半年了,处于被各种信息与学习轰炸的阶段,心理调节的不好,导致身体也出了一些问题,几乎烂脸。而这持续增长的焦虑竟然因为烂脸这件事而被迫放下。
重启读书计划,翻了几本旧书,开始了新的一个写文计划,是为序。
我因哥大校友会有幸与上海教育电视台台长陆生交流,她赠送了我一本《生逢纽约》,讲述她在哥大国际关系学院进修,游历纽约一年的经历。
“生逢”这个词很妙,它让我想起张爱玲,想起她说,“生逢苍凉世界,却要做盖世英雄”。
而陆生,这个已经浸淫职场多年,非常成功的媒体人,毅然辞职前往纽约读书,完成自己的梦想。
她说:“秋高云淡,我坐在哥大校园的长椅中,看着一双双长靴、凉鞋在我面前闪过,想到自己曾经年轻的梦想,仿佛一粒粒小水珠滴到地面上,被现实一点一点地蒸发了,感到一丝瑟瑟的凉意,恍惚间忘了身在何方。”
她的文字很容易就把我带回了纽约,我想起113街,中央公园,soho,百老汇,浪漫的highline,甚至,还有哥大图书馆旁边的小店里,那一碗奶味极重的酸奶。她说她在那里拍摄《欲望都市》为主题的video,走遍了曼哈顿的大街小巷,她谈到她想写一本关于美国媒体大佬的采访文集,是如何克服了种种阻碍,以学生的身份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她还说起她遇到的那些奇思怪想的小伙伴,有来自土耳其政治世家的同学、在法国独居的离婚女人,他们一起做课题,熬夜学习、喝酒交流。
我想到我自己,我在最年轻的时候来到纽约,伴随年少而来的,不止是生机勃勃的各种可能,更多的,还有陷入五彩陷阱的迷茫,无知与彷徨。
16年,我离开二十年应试教育的环境,脱掉循规蹈矩的乖乖女身份,飞快地进入了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从前毫无娱乐的生活状态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形形色色的人影,穿梭,停顿,我轻易地就拥抱了这些自由气息。
如同放出笼子里的小鸟。
我跟小伙伴聚会,开车去纽约上州看红叶,我打卡米其林,享受松露和鱼子酱在味蕾炸开的美味瞬间,我在第五大道和SOHO随心所欲地购物,我去看钟情已久的百老汇歌剧,世界级的表演就在眼前,我还有幸在华尔街公司实习,楼下的Hermes和咖啡馆挤满了一样多的人,当然,也经历了记忆尤深的心动与离别,所有的一切我都体会到了,只是好像唯独,缺了那么一点正事。
这种感觉在回国后尤其强烈。从学校进入职场,时光推着我走,岁月也带给我思考。是,该体验的都体验到了,可那些萦绕在心头的遗憾与自责是什么?
缺了的那些正事,应该就是持续地学习以及自我规划吧。
纽约,是最好的城市,哥大,那是我本不够及的平台,值得探索的精神食粮本应该很多。所以,当《生逢纽约》的作者谈起她在哥大的住着一个几乎没有阳光的狭小宿舍,熬夜学习,当我发现她讲起的关于学习的事情我是如此陌生,而那些朝着自己的目标勇往无前的人们又无比地多时。
我意识到,这个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梦想场,它五光十色,灯红酒绿,享乐、自律、机会、野心,它拥有所有的底色,没有人限制你,你的身体与思维都是自由的。
可无序的自由是不值得炫耀的,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往哪里走,自律带来的自由,才值得炫耀。
时光很奇妙,18年初我离开纽约,仿佛失去了纠正过往的资格,可还是有些印记留下来了。
我想起我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那些或多或少,哺育了我一些精神食粮的人。他们或自律,或自由、或自我、或自洽。他们身上都有另一个世界大门的钥匙,我由衷地欣赏与敬佩他们,也想讲讲他们的故事。这将是我纽约系列连载的序章。
毕竟。纽约。
总有一拨人做梦,另一拨人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