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身边恶意的玩笑,你只管勇敢的这样回击

今天收到这样一位新手妈妈的求助问题:宝宝现在6个月,把宝宝带出去玩,邻居也会抱着宝宝逗宝宝玩,然后就会偶尔对宝宝说妈妈不要你了,这种话,心里听着很是生气,但是又不好意思说,毕竟也是比较好的邻居。

我的回答是:真的不用客气的婉拒,直接霸气怼回去:“不会说话就别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就可以了。

我能理解朋友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想法。”我也理解你想维护邻里关系的初心。

但是所有的关系都一定是双向奔赴的,如果对方让你觉得不舒服时,你应该直接告诉对方:“你这样和我的孩子说话,我很不喜欢,还有我一直很爱我的孩子,如果你真的想和我的孩子玩耍请你不要说这样的话,因为这些话会破坏我孩子的安全感。

别担心因为自己说了实话就会失去一个邻居,要知道,如果因为你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而离开你的人,都是不值得你花心思去维系的关系。真正长久的关系是,你可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同时对方会尊重你的真实感受。

当别人不顾及你当妈妈的感受不在意宝宝的安全感的时候,你也就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和孩子,迁就着对方的感受和情绪了。这话虽然听上去有点过激,也很可能被有些人打上【喷子】的标签。但是我想给朋友们分享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自己就曾是那个总被别人开玩笑:“你是爸妈不要的!多余的那个。”

没有当妈妈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怀疑:“爸妈是不是真的曾经想过不要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是家里多余的那个?”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在农村,家里4个孩子都是女儿,而我是家里最小的那个女孩子。

在乡下一些自认为很幽默、很喜欢孩子的大人,就是很喜欢对着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这样开玩笑:你是你爸妈从路边捡来的,你爸妈以后要是生了弟弟,你就会被送走哦……

一开始,我会生气、会反驳说:你爸妈才不要你,你你才是捡来的,但是我越生气,他们就笑得越开心,他们越开心,我就越生气,生气过后会觉得我真的是爸妈不要的,被别人丢掉的,我是捡来的。

然后“你是捡来的,你爸妈不要你了”就像是一个诅咒一样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自己有什么需求想和爸妈说时,这个声音就会冒出来让我不敢告诉爸妈;每当爸妈生气时,自己真的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虽然我是家里最小的,爸妈也很少冲我发脾气,生气……但是就是会本能的觉得,他们就是在对我生气。都是因为我他们才这么生气的……虽然这样的想法在我自己后来的学习中知道了这叫“儿童全能型自恋”)于是自己形成了:猜忌、多疑、敏感、小气的性格

内心天然会有一种:别人都在笑话我,我是不是不够好,我是不是不配提要求……的想法。

是不是有人会反问:你现在不也活得,好好的吗?我想说是的,我现在生活得很幸福,那是因为我爸妈舍得让我读书,我先生愿意容着我,是他们的爱滋养了我。然后,我有了现在的幸福,我是幸运的,但是又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活在“我不值得、我不配”的阴影中呢?

当然并不是每个被别人恐吓式玩笑吓过的孩子都像我一样,敏感和猜忌,但是这样的经历于一个小朋友来说都不是特别好的回忆。之前写过一篇回答:

《男童见警察就跑被民警追赶 1 公里,家长拿警察吓唬孩子会带来怎样的心理影响?「恐吓式育儿」有哪些危害?》

开篇我便提到「恐吓」是一瓶害人不留痕的“百草枯”,「恐惧」是会代代相传的一种“诅咒”!所以,对于动不动就恐吓孩子的人,哪怕对方可能并没有“恶意”,只是想单纯的逗孩子,也一定要及时的阻止。因为这是个人底线和边界。更何况,孩子又不是马戏团的猴子,是可以随便逗的吗?还是这种“捅刀子式”的逗。

可能又会有杠精说:孩子才6个月,什么都不知道,开个玩笑而已何必这么上纲上线,说得这么严重和了不得的

对于这样的杠精我只能说:啥都不懂,啥都不是的,就敢张口乱说……

孩子越小对信息的分辨就越低,也就是说:不管大人是说谎、讲假话、还是无心的词语,孩子听到后都会毫不过滤的全盘接收。就像是一台电脑,它没有装杀毒软件、没有装防火墙,可以用的软件和病毒软件都会进入他的CPU。

每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长着长着,有的孩子变得更开朗自信,有的孩子看上去比较胆小怯懦呢?造成这样的差别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开朗自信的孩子他们内在的配得感更高,而怯懦的孩子,他们内在会有一种“我不值得”的自我暗示。

那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差距的呢?我想和孩子平时听到的词汇有很大的关系。虽然6个月的孩子不能理解“妈妈不要你了”这6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但是他情感上是能感受到,一种不安的恐惧。而这些词汇和感觉都的会不经处理直接存入“杏仁核”(核心记忆区)中。

写到这里,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在面对孩子的成长可以做到有爱、有底线、有原则。面对那些外在的破坏,家长可以做到保护孩子的同时,更交给孩子自保的方法。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面对孩子的成长事无巨细。新手妈妈可以通过多看育儿书籍,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以及应对孩子成长可能会面临的问题。

0-3岁的家长我一定会推荐孙瑞雪女士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和蒙特梭利的《儿童的秘密》。家长了解了孩子最初几年的成长需求,在面对外界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专家、大V的所谓的妙招,你就能轻松的get到真正有料的内容啦,不花一份冤枉钱,还能真正科学的养育孩子,呵护孩子的成长,顺应孩子的天性。

除了看孩子成长需要的书籍外,家长更需要成长,《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父母的语言》《父母的觉醒》也需要及时的阅读了解。

我是乐萱妈妈,一名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坚持做60分的妈妈,80分的妻子,100分的自己!关注我,我们一起快乐养娃!

——来源【有得记】作者:唐倩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