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熊”亲戚或者朋友以爱之名“逗”孩子。
最近,朋友小陈就遇上了这样的事情,让她既气愤又无奈。
小陈怀了二胎,已经8个月了,本来三岁的女儿也非常期待小弟弟小妹妹的到来。每天晚上都会抚摸着妈妈的肚子,跟小弟弟小妹妹唱歌、讲故事。
有一天,孩子的姑姑、姑父来家里做客,小陈夫妇热情地做饭款待,吃完饭后小陈在厨房帮婆婆洗碗,就听到女儿在外面哇哇大哭。
小陈以为女儿是被什么磕到碰到了,连忙从厨房里跑了出来,却看到公公和小姑一家正围着孩子哈哈大笑。
一问才知道,原来吃完饭后,大家觉得孩子可爱,就想逗逗她。
姑父先问孩子:“爸爸和妈妈,你更喜欢哪一个?”
孩子刚开始回答:“都喜欢。”
但是姑父依然继续逼问:“那只能选一个呢?你选谁?”
孩子被逼无奈,艰难地做出选择后说:“我选妈妈,我更爱妈妈一些。”
但是事情并没有因此结束,在孩子回答后,一直坐在旁边看热闹的姑姑,突然接了句:“你妈妈马上就要生小弟弟小妹妹了,生了之后就不要你了!”
经过几个大人的连番起哄后,孩子再也忍不住了,开始难过地哇哇大哭起来。
孩子这样的表现,让在场的大人都开心大笑起来。
小陈赶紧跑过去拥抱孩子,安抚了很久才让孩子渐渐平复下来。
而“逗”孩子的几个大人,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还笑着说这孩子“不经逗”,让她气愤了好久,却碍于情面不了了之。
从这之后,孩子每天都会怯怯地问:“妈妈,你爱不爱我?”“有了小弟弟小妹妹,你会不会把我扔掉?”“我不想要弟弟妹妹了,可以吗?”……
可见,大人的一句玩笑话,已经让原本充满幸福感的孩子,变得惶恐不安。
很多人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怎样逗弄都没有关系。
但是恰恰相反,孩子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都会当真。
“逗”小孩本来应该是要让孩子获得快乐,但是有些人逗小孩,往往是为了取乐自己。
哪怕是说了一些过分的话让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他们也只是觉得孩子这样的反应很有趣,甚至是很好笑。
但是,这些玩笑对孩子来说,带来的影响不一定都能在事后被消除。
很多孩子,就是因为小时候消化不了大人的玩笑,在成长过程中不安会一直伴随着他们,导致他们变得患得患失。
家长在孩子被“逗”的时候该怎么做呢?
1. 放下情面,及时阻止并警告
当孩子被逗时,家长可以先和平地引导孩子把感受说出来:“xx,你不喜欢大家这样逗你,是吗?”
孩子听到这句话,便知道爸爸妈妈理解他,愤怒、不安的情绪就可以得到安抚。
接着,家长可以平静的对孩子说:
“其实,大家都很喜欢你,不过这种方式让你难过(伤心、生气)了,是不是?”
“如果他们换一种方式表达对你的喜欢,你更能接受,对吗?”
这两句话,一方面是说给孩子听,让孩子明白大家对他并没有恶意;另外一方面也是说给逗孩子的人听,让他明白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换一种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更愿意接受。
说这话的时候,家长不能带情绪,不能有指责的口气,开明的亲友、朋友听到家长和孩子这样的对话,一般都能意识到家长不喜欢别人这样逗他的孩子,大多数人会识趣的打住。
对于有些不知趣,还继续逗孩子的人,家长要果断地对他们说“不”: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欢我的孩子才逗他,不过这种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请大家换种方式和孩子交流,谢谢。
2. 跟孩子沟通,及时疏导情绪
在被“逗”的时候,如果孩子表现出非常生气或者激动时,家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带孩子暂时离开一会。
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后,家长还需要及时疏导,比如抱住孩子,告诉他“妈妈很爱你,不要相信别人的话,有什么事一定要及时跟妈妈说。”
3.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鼓励孩子说“不”
对于大一点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可以教会孩子怎么面对别人的“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鼓励她勇敢地拒绝别人逗她。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跟孩子经常演练一下在外面可能遇到的情景。
在遇到朋友用吃的来逗孩子时,可以这样演练:
“叫我阿姨,我就给你糖吃”
“我不吃你的糖”
“你不吃,我就给别人吃了哦!”
“随便,我不稀罕。”
在遇到朋友用玩具等来逗孩子时,可以这样演练:
“你把弟弟打哭,我就给你买玩具。”
“打人是不好的行为,我不会打的”
“你不喜欢新玩具吗?”
“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在遇到朋友故意让孩子吃醋时,可以带孩子这样演练:
“你妈妈有了弟弟妹妹,就不要你了!”
“你骗人,我妈妈一直都很爱我”
“是真的,你看你妈妈只照顾弟弟妹妹,把好吃的、好玩的都给了弟弟妹妹!”
“那是因为弟弟妹妹太小,不会照顾自己”
“你妈妈真的只爱弟弟妹妹!”
“请你不要在逗我了,我不喜欢你这样逗我。”
在家庭中经常做这样的演练,会让孩子在遇到被“逗”的时候,应变自如,勇敢地拒绝别人“逗”他。在拒绝后,很多大人也会觉得自讨没趣,停止戏弄。
注:图文源于网络,意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