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诗歌网》截图)
近日浏览中国诗歌网,才知道近期上映这样一部电影《诗人》。作为诗歌爱好者,一看片名就有一种亲切感,随即继续浏览故事简介,发现煤矿工人李五爱诗写诗的经历和自己有某种相似,于是开始关注有关这部电影的报道。也是预料中的事,这部非主流怀旧影片一上映就遇冷,正如《澎湃新闻》上一位影评人说的:《诗人》,电影市场一首不合时宜的诗。
电影《诗人》遇冷,同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诗人遭遇一样。除了在狭小的圈子里自嗨自娱自乐,芸芸众生谁会在意你会不会写诗。而且当下许多诗人也很迷茫也在扪心自问:爱诗写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影响甚至提升生活质量?当今社会,诗人似乎有点另类。加上诗的门槛越来越低,一些所谓的诗人的烂诗更是让神圣的诗坛乌烟瘴气,越发让诗歌生存环境江河日下。据悉被众多诗人奉为圣坛的《诗刊》已落选中文核心期刊,现代诗歌的地位可见一斑。一些文学群许多诗人简介都有一大堆亮眼的头衔,如同一些戏曲名角沦为街头卖艺,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电影中矿工李五对诗歌的热爱,更多的是对诗歌附着的东西的痴迷追捧。名誉、权力、地位等等,一旦这些东西到手后,他写诗的灵性和热情便会锐减。加上时代发展了,原先诗歌热被下海经商热所取代,他的失落感自然影响到心态,以至于怀疑深爱的妻子陈惠有外遇,最终分道扬镳。面对刺眼的阳光,李五真正感到他的失败,没有写出一首像样的诗歌,‘’连给自己写首诗的能力也没有了‘’。

李五妻子陈惠真诚地爱着诗人李五。李五为了追求诗歌以外的东西写诗,结果为自己人生写了一首失败的诗。而陈惠却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她没有被时代的列车甩下,而是与时俱进,无论何时都相信生活,在平淡中有一种积极上进的韧性和努力。
诗人能不能靠写诗养活自己和家人?诗人的明天在哪里?可能我孤陋寡闻,我所知道的专业作家诗人都是有其它职业的。单纯靠写文作诗养家糊口者寥寥无几。
虽然写诗爱诗不入流常常遭人非议冷遇,甚至身边人冷嘲热讽,但依然故我痴心不改。我或许是惺惺相惜吧,我对摇摇晃晃的脑瘫诗人余秀华、河南羊倌诗人李松山,甚至我认识的一位爱写诗的小保安,都有一种天热的认同感和亲切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夹缝中求生,逆境中不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用诗意来点缀苦乐人生,用诗歌来美化平凡生活,让平平淡淡的生活多一份色彩和思考,不是更好吗?
电影《诗人》遭冷遇,现实中诗人看起来不合时宜,但诗人自己应该阳光、正直、有爱心有正义感,永葆一颗敏感的诗心,用诗歌的光芒照亮人生,不求闻达,但求不负此生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