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儿子的语文老师开了阅读书单。我一一买回,这两周孩子不在,于是我便翻翻看看。其中有一本几年前大热的书籍,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薄薄的书籍,还有很多的插图,一些照片,一些手稿,一些涂鸦和书信。真正文字的部分不是太多。感觉一口气都可以看完,但是我整整看了三天。每看到一处,都泪眼婆娑,内心十分的难过,感觉看不下去了。我会放下书。然后过了一天,实在忍不住又想接着看。就这样我花了3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内心久久都不能平静。他们仨也是普通的儿女情长,情真意切,相扶相守相失,谁家没有丈夫妻子儿女,可是谁家又能有他们仨这么有趣呢?种种普通的生活场景,到他们那里就是一场旅行,一次冒险,一次悬疑侦探,一次梦境。
杨绛先生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们仨已经只剩下作者一个人了。这份凄清,真的只是想想便想落泪。文章最后的部分说: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放下手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十一点多。我毫无睡意。久久沉浸在他们仨的情境里不能自拔。
我想到了我们仨,我的爱人和孩子。我们不是高知家庭,我们就是万千普通老百姓最普通的家庭,但是我们渴望改变,渴望进步,对孩子的教育也很用心。我们没有他们仨那么高的学问,我们缺乏想象力,我们是脚踩大地,伸手向上攀登的人。或许是过于功利,我们仨少了些许文气,少了些许温情,少了些许趣味,也少了些许精神上的慰藉和灵魂的共鸣。似乎一切都是差那么点意思。但是我可以完全理解和想象到杨绛先生的他们仨的状态。在不眠的深夜,我又从头到尾在心里细细过了一遍这本书。原来我们缺的是学习,不断的学习,只有站在更高的地方,才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体会到更深的情感。杨绛先生的他们仨终身都在学习,从未离开过学习,当生活淹没在琐碎的吃喝拉撒里的时候他们依然是那么清新脱俗。在牛鬼蛇神横行的时代也没有被淹没在污浊的洪流之中。一切都是源于学习得到的更高层次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天道自然,学习与人相处,学习努力工作。未来的路还很远,我们仨很幸运,在这曼妙的时光里,可以相知相守相扶很多的岁月。
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