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因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春秋前期第一霸主,成为春秋前期的名相。
太史公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管仲被世人称作贤臣,但是孔子却小看他。
《论语》中孔子确实指出了管仲人格上存在一些问题:器小、不节俭、不知礼。但孔子同时认为管仲也是仁者:“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管仲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他居然能辅佐齐桓公几十年,让齐国称霸诸侯,成为一代名相,这不是有点奇怪吗?
其实,管仲的成功跟三个人有关,一是他自己,二是鲍叔牙,三是齐桓公。
先来说说管仲自身。
管仲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他自身具备足够的实力。
管仲任齐相时,首先大力发展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很快成为实力强大的国家。
在政治和外交上,管仲“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使得各诸侯国纷纷归顺齐国。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足见管仲在齐人心中的地位。
因为管仲的实力,使得他在经济、哲学、政治、军事众多领域都有建树。
再来说说鲍叔牙。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友谊深厚的朋友。友谊应该是双方相互给予对方的,但从历史流传下来的资料来看,只有鲍叔牙对管仲的赏识。
鲍叔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了解管仲、理解管仲、尊重管仲,并且甘居管仲之下。
管仲经商多分财利,鲍叔牙认为他是因为家中贫困;管仲谋事不成,作官被逐,鲍叔牙认为他是时机未到;管仲打仗逃跑,鲍叔牙认为他是家里有老母要养。管仲因为助公子纠失败而入狱,鲍叔牙设法把他解救出来,并且推荐给齐桓公为相。
如果没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管仲连活命都难,又怎能来到齐桓公的身边一展身手呢?
最后说说齐桓公。
管仲能成功,跟齐桓公宽广的心胸、识人的智慧密不可分。
起初,“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齐国发生内乱,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都急忙准备回国,抢夺国君之位。管仲率领人马,在半路拦截小白。一见到小白的车马,立即向小白射了一箭,正中其腰间。如果不是腰间的铜制衣带勾挡了这支箭,小白可能小命不保。
这是一个怎样的仇恨啊!按照一般常识,鲍叔牙不被后来成为齐桓公的小白剁成肉酱,也会被他碎尸万段吧。
齐桓公居然拜他为相。
当然,这跟鲍叔牙的举贤游说分不开,但主要还是齐桓公胸襟开阔、不计前嫌、知人善任。
所以,齐桓公也是一代明君啊!
鲍叔牙和齐桓公都看到了管仲身上的不足,但他们更看到管仲身上的长处。可以说,是因为鲍叔牙和齐桓公的慧眼,才造就了后来的管仲。
孔夫子虽然“小之”,但主要还是肯定了管仲对齐国对齐国人民所作的贡献。
今人是不是可以学习孔子评价人物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借鉴鲍叔牙和齐桓公的识人之智?是不是可以任用不完美的管仲这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