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公众号的第二天,我家母亲大人给我留言了。
看到我家母亲大人的留言,我就知道为啥我那时候对学习也没啥兴趣了。
她只告诉我学习是快乐的,并没有向我证明学习是快乐的,估计她读书的时候也没有觉得学习是快乐的。所以要我现在如何理直气壮直接告诉我的孩子“学习是快乐的。”
作为一个二胎资深老母,其实是很清楚自己孩子的喜好的。
比如,我知道我家两孩子,喜欢玩,喜欢看电视,喜欢吃零食,喜欢爬高上梯,喜欢你追我打;
待我一喊姐姐练琴,姐姐:“妈妈,我肚子不舒服。”
一喊弟弟做作业,弟弟:“妈妈,我伤口痛。”(之前做过手术)
有时候,我想放任不管呀,想一想,谁的问题呢?
孩子天性喜欢玩,我这当妈的天性懒,玩有玩的快乐,懒有懒的喜悦,从小没有特意想着要陪着他们阅读很多书,成长算比较随性了。
但我现在也在努力,需要让他们对生活、学习保持好奇心。
孩子们询问我问题时,常常是希望我马上直接给出答案,就像姐姐做算术题:“妈妈,你告诉这样对不对?妈妈,你跟我说答案嘛。”(此时老母亲的内心是“答案都给你说了,还要你做啥”)
本来孩子从小是很有探究精神的,不过在面对大人们不太耐烦的回答,或是敷衍的回答时,他们的好奇心也在一点点被磨灭。
学习有很多方式,学习也有很多场景,最近我常常利用启发式提问跟孩子交流。
儿子:“妈妈,我昨天晚上做了一各鬼梦。”
我惊讶状:“真的?那你有什么感受?”
儿子:“我有一点害怕。”
我:“那你对这个做梦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
儿子:“我要······”(说的什么我已记不清了,挺搞笑)
面对一屋子满地的玩具
我:“孩子们,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房间是感觉整洁的房间?”
孩子们呱唧呱唧说一堆
我:“所以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房间也保持干净?”
孩子们:“把玩具收拾好。”
带孩子们到闺蜜家玩,在路上开始做工作
我:“宝贝们,我们要在别人家做客,要怎么样做,别人才会欢迎我们再去作客呢?”
孩子们:“要打招呼,玩了玩具要收拾好,要讲卫生······”
我:“太好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记得刚刚你们说的话。”
再提问过程中,只有当我们真的对孩子的回答感兴趣时,启发式问题才会有效——也就是说,不要希望孩子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孩子们能参与,我已很开心,至少我可以从他们的回答中了解他们理解和我的理解是否一样。
比如问姐姐:“怎样能又快又好地练琴时?”
姐姐回答 “不知道。”
这让我知道在这件事上,我们还需要做一些努力(当然不要立刻说教,这往往会让孩子反叛或戒备),在以后练习过程中,慢慢引导,让她明白我们是有方法的,鼓励她尝试。
大人总喜欢自以为是的,把自己认为好的对的观点灌输的孩子,有时却忘了先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做到。
孩子更多是通过看和听来学习和感知的,那大人怎么做、怎么说就变得尤为重要。
每一个人的观点只是代表了1/70亿,对于家长,在育儿这件事上,我们如何做、如何引导,比起直接告诉孩子什么对、什么错、要有怎样的感受,来得更加有价值。
感谢我家母上大人提供的写文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