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梁宁产品30讲》,不愧是学习量两万多的精品课程,15分钟能将一个普通的观点抽丝剥茧,拆解地简单易懂又逻辑分明。
第一课学习的是《用户心理》,里面最核心的一句话是: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满足用户需求,这6个字,不光互联网产品经理,任何行业的职场人士都认为已经习以为常了吧?但究竟什么是满足了用户需求呢?这个刻度是什么?梁宁老师用了三个词:满足、愉悦和不爽。
当用户的需求被满足了,那么用户就会愉悦(当绷了很久的需求被满足,用户就会觉得爽);当用户的需求没有完全被满足,甚至被压制,那么这种不爽的感觉就是没有满足。
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可以是满足用户衣食住行的需求、也可以是满足用户存在感、优越感的需求。
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要考虑,你的产品是满足了多少比例用户的需求?是满足了大部分甚至100%?还是只满足了极小部分。你满足需求用户的范围决定了你的产品是否能取得指数级增长。书籍中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2015年春节,微信和春晚合作,摇一摇有红包,一举让微信支付的用户量过亿。
除夕一晚,微信红包的用户量达到1.04亿人。摇一摇,摇红包的互动,一亿人摇了100亿次。送出微信红包1.2亿个,基本上人人有奖。
看着别人摇到了红包,自己跟着也摇,摇了几十次,突然间得了一个红包。这感觉,就是爽。
2016年春节,阿里砸2.69亿元夺下猴年春晚的合作资格,推支付宝红包。
阿里肯定不能和腾讯一样啊。
阿里怎么干的呢?大家都记得,他干得是,集齐5福,分2亿现金。
然后呢?我想你还有印象,一堆人都集了四福,差最后一个敬业福。
数据:
支付宝发出了82万多张敬业福。
集齐五福的有多少呢?79万。
如果去年微信红包有1亿人参加,就算参与支付宝活动的用户最少有2000万。
如果照2000万用户参与抢支付宝红包,爽的人不到4%,不爽的人大于96%。
刚好最近在做产品,我们做产品通常是老板说要做,我们就去参考竞品画原型,其实首要要思考的问题是:你的这个产品满足了用户何种需求?有多少比例的用户被满足了?这才是设计产品首先要回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