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大都离不开书籍离不开阅读,结合我多年阅读的习惯,我来谈谈读书的一点体会,也就是我所认识的读书的三个层面。
第一层,只识字,未知事:
只能从字面的意思,了解文字讲述的事情,知之有限,甚至不知说了什么。比如说,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在座的各位也应该听到过,我最初看到这句话的意思时;也不理解,难道女人有点才华不好吗,对品德行为多少都应该有些促进作用吧,为什么无才便是德,久久想不通。后来我自己进入婚姻生活,才真正理解文字表述的意思,不是说作为女人不要有才华,而是有了才华,在心理上要时刻提醒自己摆正身份,不要持才傲夫。夫妻之间要相互的尊重,包容、忍让;在家庭中也要尊敬长者,孝敬公婆。“无”不是代表没有,而是动词,要在心理上去除因有才的优越感;另外,在丈夫忙于外部事务时,要充分做好贤内助,打理好家庭事务,让丈夫放心,这是要做出牺牲的,即便有才华,也要放弃自己的才华,回归家庭,以家庭为重!所以女性伟大,为了家庭牺牲了自己,不但是才华,还有青春。
第二层,字如事,事如字
文字描述的事情正如我所经历的,我所经历事情正如文字描述的,可以与作者共景、共情、共感。
唐代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首诗,清明!我曾经刻意背诵多遍,都未曾记住!但后来经历一件事后,这个诗词我再也没忘记过。我大学毕业那年父亲离世,第二年清明节我又回家祭奠,正好赶上雨天,那天气就像我的心情,潮湿、低沉、昏暗;当时工作没有着落,前途不明朗;父亲的离开让我又感觉完全失去了心理的依靠,跪在父亲的坟前,一方面思念父亲,一方面对未来担心,整个人就像丢了魂一样,精神不振,情绪低落;我很想摆脱这种状态,但是找不到情绪的出口…..,在返回城市的途中,进餐吃饭我就喝了点酒,半醉半醒之间,这首古诗词映入脑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散落的雨滴,悲伤的路人,包括我自己,还有乡间的酒馆,相似的情景、相似的感受和心情,让这首诗词就这样永远的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第三层:穿古今,见圣贤
年过四十,读书不能说学富斗车,也该有上千本了。但在过往读书的经历中我从未有泪流不止,不可抑止的体验;这种体验不是文字本身传出的感动,也不是情景的悲惨激发读者的悲悯之情,是在平淡无奇的说理性文字中有一种能量穿越时空直击人心.....我2018年的四月份,去进修日产训版的MTP中高层管理课程,这个课程有两个重要的支柱,一个是科学方法,一个是尊重人性,我尽管有一些职场工作经历,但在海量的文字中,对尊重人性,仍然摸不到边际,找不到方向,难以具体的准确理解其含义。某一天早晨,我四点钟起床,我开始复习,我反复自问,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尊重人性,这个时候,突然的一个瞬间,我感觉大脑中的某个地方被一种能量集中,恍然大悟,而且充满感动,不自主流泪!枯燥的理论和文字背后好像突然有了情感,我感受到一种博大的爱,仿佛背后有个声音在说,作为管理者,我们应该带着爱和成就的初心,接纳并理解组织中的每个个体,众生皆平等,众生皆如来,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挖掘每个人的特质和潜能;给予平台和机会让每个人发光;让每个人遇见真我和活出自我,寻求个体和组织的共赢共生!组织不是只有组织,组织还有个体,成全和成就每个人就是最大的人性尊重。管理者要有仁心,普渡众生的仁心,
无论我们阅读了多少文字,文字也只是有限信息的传输,作者的内心世界、作者的创作初心,作者的美好情怀;可能都未能通过文字准确的描述和完全展现出来;总有未尽之意总有未完之言,……穿越时空,聆听初音,先哲仁心,对众生的博爱(两年后,我这样理性的不完全的解释。当时的感觉是真的,后面的理性,理解,都不可能准确再用文字呈现),这种在文字表面难以看到的信息和能量让我瞬间泪如雨下,感动的不可抑止的流泪......
这种感动坚定了我传播这个课程的使命和决心,尽管过程曲折,但我愿意并且充满信心……
最后,我想说,在这个咨询传播异常迅速,发展变化过快的当下;
你可能正在焦虑
也可能正在恐慌
没关系,读书吧,多读书,读好书
让书籍抚慰心灵
让书籍滋养灵魂
让书籍陪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