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到12月,在纽约100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有一个带烤箱的厨房,有一份正经工作,有一个说英语的大环境,有不止一个朋友,认识不止一两个人。老板James先后问过我两次在纽约的生活感觉怎么样,我都说:很好。生活方面,我感觉我第一次在独立生活,真正在感受生活;工作方面,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在联合国的平台参与那么高大上的活动,结实那么高大上的人,是我过去的24年从未想象过的画面。
有人觉得去联合国实习三个月只不过是在简历上多一行字,有人觉得美帝就在那里,等以后有钱了总能去旅游,但是我始终觉得能在学生阶段去你所学语言的国家生活一段时间,是十分十分宝贵的经历,绝不同于旅游,也完全没有功利性,只是对自己内在的一次升华。有老师曾说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都想去联合国实习,对我而言,并不是因为联合国能帮我的简历增添一笔,而是因为这是我目前所能争取到的唯一的出国生活一段时间的机会。 我如愿争取到了,所以我真的用特别特别特别珍惜的方式,度过了我的海外100天。
在美国,逛街,不仅仅是逛街,而是最正常、最不尴尬的与人说话的机会;一个人出行,不仅仅是玩乐,而是结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了解不同故事的机会;去餐厅吃饭或逛超市,不仅仅是吃饭或买菜,而是拿着菜单和商品查字典,认识不同食物、生活品英文表达的机会,我记得在波士顿吃饭的时候,我们真的一个个查了老半天才知道怎么点菜,第一次在我家对面超市买盐,也是找了老半天才发现了放盐的架子;坐地铁,也不仅仅是上下班出去玩的交通方式,而是观察海报广告等标牌英文表达的机会,比如乘坐公共交通, “手机静音,电话别吵”是keep music and conversations to yourselves; “文明你我他”是courtesy begins with everyone......
9月份,天黑得不是特别晚,我基本每天下班都会在曼哈顿闲逛几个小时,进不同的店,尝试和不同的店员说话,哪怕你并没有和他们说太多,你一进店他们很热情的“Hi, how are you?",或者“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 我就适应了好几天才能应付自如。纽约商店,尤其是服装店的店员真的让你感觉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在一些店里我逛着逛着就能和人家聊起来,告诉他们我来自中国上海,在联合国实习,分享在纽约的体验,他们也愿意听,而且很多店试衣服都是自助式的,没有人盯在你身后和你巴拉巴拉推销,店员也不会因为你什么都没买就不理你,就算走进LV Gucci的店,也不会有人对你冷眼相待。逛丝芙兰也是我第一个月的爱好之一,一方面可以免费试不同的化妆品,一方面柜姐跟我推销帮忙试妆的时候,我学到了特别多的化妆术语和表达,再也不用说"我想要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了"。
三个月,14个周末,每个周末我都给自己安排地满满的,一共只有两天没有出门(一次在家做了一下午千层面,一次生病爬不起来)。利用这14个周末,30天不到的时间,我去了波士顿、华盛顿、费城和纽约的布鲁克林、布朗克斯,看了自由女神、逛了七八家博物馆、参加了步行旅游团、去百老汇看了剧、去时代广场看了电影、感恩节看了梅西游行、万圣节参加了化妆游行、跑了纽约5公里迷你马拉松.......
在纽约,我更加喜欢一个人走路和闲逛,因为一个人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体验。在地铁上、商店里、博物馆里,当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会认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聊天:
坐地铁时,遇到一位老不认识路的菲律宾老太太,帮她下载了纽约地铁APP。美国大选结果出来之后,遇到一个举着DUMP TRUMP牌子、刚抗议完准备回家的老先生,他爸爸是Korean War(我们叫抗美援朝战争)的美方士兵。
回家的路上,旁边坐着一对母女,爸爸是台湾人,妈妈和她讲中文,她害羞不好意思说中文;还遇到一个很可爱的黑人小萝莉,我给她让座,她就和我聊了一路,还唱冰雪奇缘let it go给我听,见我鼓掌还会站起来鞠躬谢幕。
从费城回来的那晚,坐很长的地铁,认识了一家墨西哥人,住在布朗克斯,小胖妹很害羞,还加了FB。去上班的路上,遇到一个看《三体》英文版的女生Dean, 聊了一路《三体》,然后之后又遇到了三次,我们都喜欢坐车尾巴最后一节车厢,因此我如果不小心上班迟到20分钟总能遇到她。
一次大采购回来,对面坐着一对来自华盛顿的情侣,小哥和我讲他们去西安的经历,不知道为什么要问我雪碧的中文怎么说。
去波士顿的路上,旁边坐着一个爱尔兰妹子,我们一路聊天,分别讲自己国家的文化,我给她介绍中国的传统婚礼,她告诉我爱尔兰的St. Patrick Day其实就是酗酒节;去华盛顿的路上,旁边坐着一个苏丹大叔,他是整形医生,我们聊了一路国家历史和政治,他说听说中国大陆和香港关系不好,苏丹不怎么和香港有贸易往来了(没考证是不是真的)。
在自然历史博物馆,欣喜地看到有中国古文化的展览,于是我充当导游和别人讲了一会儿中国文化,请一个老太太帮我拍照片,知道她和老爷爷来自波士顿,于是我们又聊了一会儿波士顿和我的实习。
性博物馆商店里一个个子很高的黑人店员,原来是大学的语言学教授,只在周末来帮忙,会说N种语言,中文发音也十分标准,自豪地说因为我是搞语言学的。
布鲁克林博物馆一个巴巴多斯的馆员小哥向我咨询到中国哪里能买到高仿衣服,他要倒回去卖,说 “反正我们国家的人也不知道真假”;一个巴基斯坦的小哥听说我中国来的,超级高兴的说巴基斯坦和中国是好朋友,我告诉他在纽约怎么玩省钱,哪里周五不要门票,怎么报步行旅游团。
一个人去布鲁克林大桥的路上,认识了一对爱尔兰来的年轻夫妻,和他们结伴同行寻找那个神秘的大桥入口,帮他们拍照,充当电灯泡,最后还像个纽约通似的告诉人家应该怎样坐地铁。华盛顿地铁站遇到一个同样不会买地铁票的肯尼亚小哥,在银行工作,听说我上海来的,说他曾到过上海,去某家银行借钱的。
我学了几句西班牙语之后,每天早上出门都会在我那片沿途和人打招呼,超市门口一个大叔特别友好,第二天第三天打招呼之后,我们就算认识了,我买菜的时候他会教我几句新的西班牙语,但我一句没学上,最后我回国时,他还打电话让我一路平安。联合国礼品店一个来自巴巴多斯的叫Alvery的小哥,我们在地铁站又遇到之后就认识了,然后他特别喜欢PS照片,在我走的前几天帮我拍了几组照片,ps手举联合国标志雕塑枪和飞上大厅天花板的图........
这很多人,很多聊天都是一次性的,之后的人生中根本不可能再遇到他们,但正是这些人,这些交谈,让我有一种接触了整个世界的感觉。一开始我以为我主动聊天只是想练口语,但后来我发现我是喜欢说话本身,尤其用英文交谈的时候,我听到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的内容,说出来的话也是另一种思维。特别喜欢这种交流,这种不断发现新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故事得到不同反馈的过程。
除此之外,纽约给我机会参与了不同的活动。在国内的时候从来不会一个人去博物馆,因为觉得无聊,而且一个人总觉得孤单,但是在纽约,我一个人逛了7家博物馆,而且有几个馆现在和朋友描述的时候都还有所触动;在国内的时候从来不会想到参加跑步,因为懒啊,但是因为在纽约,我愿意尝试,一大早6点多起床,低温寒风中只穿一件T恤跑了五公里;在国内,我从来不会想到去剧场看剧,因为看一次剧也不便宜,哪有那闲钱,但是因为在纽约,我觉得不得不去一次百老汇,结果被那超人类的舞美技术和现场歌剧震撼得不要不要的;在国内,从来不会有室外的集体大游行,因为中国特色嘛,但是在纽约,我看到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全城出动,不怕麻烦地封锁街道,只为庆祝某个节日举行一场全城的游行,而人们愿意很早很早起床,很晚很晚回家,守在街边看一场游行......有朋友说,在纽约,任何人可以成为任何人。真的很有道理。
生活在纽约的另一个体会是我真是在一个人过日子。纽约并不像大家想的,没东西吃。纽约是一个能吃到各国正宗美食的城市,很多很多中餐馆好吃地不要不要的,但我很少出去吃饭店,一是因为贵,要省钱,二是因为我纽约家里的厨房特别大,还有烤箱,我特别喜欢做饭。刚去纽约,一点一滴买齐了油盐酱醋,为了做一次鸡翅,居然买了国内10倍价格的八角和花椒,后来只用了几颗........在非中国超市看到芝士、黄油、千层面片,就想到做意大利面,于是花了整整一下午时间捣鼓,做成了被室友同事夸得一塌糊涂的顾氏意大利面;发现家里有烤箱的时候激动地差点跳起来,先后考虑鸡翅、猪肋排、意大利面、叉烧.......自给自足喂养了自己的肉食动物的胃。还有每周一次的打扫卫生,每一两周一次到洗衣房do laundry,烘干衣服再和别的居民一起叠衣服.......下班后回家做饭,中午带便当去公司,打扫卫生,洗衣服,这一点一滴都让我觉得我真的在生活,是和住寝室吃食堂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我很高兴我能够那么快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在离家万里的大洋彼岸这么享受自己的生活,我觉得既然这100天我能这么开心这么充实的度过,之后的人生我一定也能经营地很好。100多天在外是一次很宝贵的经历,让我真的爱自己,会和自己相处,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我觉得很幸福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