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张恒舆情冷思考——运动式舆论批判和雾里看花的媒体狂欢:被“献祭”的当事人与祭台下跳舞的看客

说理与论证战胜不了一些词语和套话,因为这些词语和套话的定义不明,但联想意义却特别强烈,特别富有感染力和传染性。这些词语和套话极具煽动和蛊惑,它们在人们心中唤起宏伟壮丽的幻象,也正是因为它们含糊不清,才使它们有了神秘的力量。它们是藏在圣坛背后的神灵,信众只能诚惶诚恐地来到它们面前。

——题记,引自勒庞《乌合之众》


一.舆情语境下列车难题的第n条轨道 

当一辆失控而无法刹车的列车冲向轨道分岔时,第一条轨道上绑着一个人,第二条轨道上绑着十个人,是否应当拨动铁轨分岔,让列车冲向第一条轨道,以牺牲一个人的代价换取十个人的保全?面对列车难题时,我们往往会将自己摘出问题本身而站在“上帝视角”的社会大局观和历史高深论的层面去试图看待事件的全貌,说出“以一换十”即符合社会经济需求也符合人之常情的道德。

但牵涉于具体事件和舆情的群体在大概率上仍然停留在问题本身之中,并不得不与身旁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列车难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都想超脱出困境本身去探讨更核心的内容,却在面向问题时就落入问题的陷阱;列车问题之所以看似简单,是因为我们只需要和众意保持一致,把问题全部留给含糊不清的套话便可轻松应付诘问。

从近期的各类案件和舆情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猜测:在舆情语境下面对列车难题时,大多数人夸夸其谈让列车冲向少数人的轨道,并非因为自己站在高处看得更经济,而是因为自己被困在多数人的轨道上不自知,看不到失控的列车,只看得到对面的人

当事情反转之后,在多数人轨道上拍手称快的人纷纷陷入疑惑,旋即又指责少数人轨道上的“稻草人”为什么不和他们站在同一条轨道,但至于列车是怎么失控的、稻草人是谁插在对面轨道的、是谁把自己引导在所处的这条轨道的,多数人群体对此并不关心。

把控社会舆论最高效的方法就是抢占道德先机,而道德先机作为一个强有力又含糊不清的标杆自然吸引所有人趋之若鹜。“大众心理是趋向强势话语的”,慕强慕众是群体的自然倾向,至于真相、逻辑和正当性则并非群体考虑的第一要素。慕强慕众也是有一套内在逻辑可寻的——

  “为什么要站在大多数人这一边?”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为什么结果出现了反转呢?”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不然为什么只有xxx,xxx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活该。”

2020年发生的罗冠军事件、广州“血衣”污蔑案、鲍某某韩某某事件等“高地标杆立个稻草人就打靶”的舆论狂欢和舆情反转无不在提醒整个社会警惕别有用心的道德高地标杆和被别有用心者刻意打扮出来的稻草人。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写道,“道德在这个标榜道德的社会中是最廉价的商品”,因为“一个不道德的个体摇起道德的风帆就可以掀起群体的海啸去掩盖真相、掩盖自己的不道德”,而“群体代表着正义,届时不道德也可以是道德的,假的也可以是真的。”——身为社会舆论裹挟之中的群体,最为悲哀的是“因为别人的事情充斥着令人讨厌的满身戾气”且成为“他人的刀枪而不自知”。

“群体在强势的和含混的口号带领下会变成群氓”,进而接下来的一切任务就是在列车到来之前保护以高地标杆为奠基建造的“信仰”大厦。为了保护整个群体的一致性,它将“排斥一切异样的声音、听不进任何论辩”

原先只是为了寻求事件真相的“吃瓜群众”就此变成了“一边倒的共同声音”,试图看清究竟有没有列车的心态也被逐渐影响为坚信对方才应该被列车碾死的信仰(除了并不关注真相只想让异己者死的少部分人)。

那么再提出一个颇为大胆的猜测:站在多数人轨道上看戏的群体在列车呼啸而过、拍手称快之时,又是否也站在一个“稻草人”的少数人轨道之上呢?而这条少数人轨道背后又是否有另一条多数人轨道的看客在等着鼓掌和欢呼?

换言之,当群体处于群氓状态无脑且跟风地站在祭台下面摇旗呐喊、为当事人被高抬深埋而跳舞的时候,又可曾想过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困境之中,每一个人都在承担一个自酿的“下一个”风险?

二.别急着对“稻草人”口诛笔伐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人都持有某种看法,他们不会意识到那是一种看法,这个看法也就会变成为他们的某种“事实”或者不言自明的某种“真理”。

《约翰福音》8:1-11中记载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

“文士和法利塞人带着一个行淫时的妇人,叫她站在人群中间,并对耶稣说:‘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您说该怎么办才好?’耶稣于是面向众人说:‘你们中间谁在道德上是完全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众人相觑,遂摇头离开。”

笔者认为这个记载想要说明的是一种批判的资格、批判的凭借。

在面对社会舆情时,做批判必须有理有据。

乱打一气的咒骂不是批判,是爆粗口,是没有任何价值和资格的。更有甚者,搬出品格证据来做所谓的证据补强,用“xxx看起来就不正常“和“xxx经常有不正常的举动所以这次也不正常”的话术来为自己的宣泄和咒骂找一些支撑。具体可以去检索一下2019年10月14日发生在韩国的著名女星崔雪莉自杀事件,本文不再赘述。

再说近日热度很高的郑爽张恒代孕风波,微博上一片无序的讨伐,但无非是些“豆腐三碗就是三碗豆腐”的谩骂,称不上批评,更称不上批判,针对郑爽的讨伐集中于“代孕该死”“弃养该死”“狠毒冷酷”等,而让一众网友跟风说出这些话的凭借仅仅只是作为当事人一方披露的证据材料。至于事实本身究竟是什么?具体的证据和相关的法律有没有去了解?当事人双方的举证质证有没有全面去分析?(到底有没有列车?)如果答案是没有,那么跟风挤在多数人轨道上咒骂对面稻草人的凭据又是什么?

当然会有人说,郑是知名艺人、公众人物,我们应当监督。有道理,也有必要,但对公众人物的监督应当是有序的批判和有凭据的审视,而非听风就是雨的口诛笔伐,也绝非“两大阵营”的低龄化指摘。

未经充分了解和分析的指责不是负责任的监督,而是一拍即合的站队和宣泄,是一种运动式的舆论批判。这种“瓜”随时会砸在每一个人头上,而谁也接不住这样的“瓜”。

在这场闹剧中,更有一批早就不爽的看客群体见缝插针,摇着“苍蝇和鸡蛋”的大旗气势汹汹,说这就是报应,用“天道好轮回”“我讨厌xxx我就要毁掉xxx”的逻辑去带有目的地攻击。

攻击自然是攻击者的自由和权利,但情绪化的咒骂就不必要硬扯出“道德”和“肃清不道德”的标语来给自己的言论做支撑,用不道德肃清不道德、用公共讨论报私仇带节奏,本身就是逻辑错乱、损害公众良知和舆论秩序的行为。

这件事情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社会舆论的异常发酵,仅仅因为一个并不体面的标杆抢占道德高地率先发起攻击,就可以在如此迅速的时间内以如此迅猛的态势搅浑是非黑白并形成舆论的多数人“信仰”,无视证据资格、不看法律效力、不谈事实全貌,全凭一腔喜恶,把一个人置身舆论暴力之中,还要贴上“失道”的标签,以至于帮着标杆说话的一律代表正义,但凡对标杆有所质疑的统统都是“收了黑钱的水军”和“不道德的垃圾败类”。这不是一个正常现象。

微博截图

有网友称“因为郑是一个公众人物、是女明星,受到如此待遇活该”,换一个角度,一个公众人物、女明星被打扮成“稻草人”的时候可以落得如此境地,那么一个普通人被打扮成“稻草人”的时候(第n条轨道出现),是不是只能以死相逼?——不要争论普通人会不会被上升到全社会层面,就算在自己的生活圈,也不是说能过去就过去的。

别急着帮别人抡起道德的大棒,因为跟风抢食这件事称不上体面,抡完大棒后塞进嘴里的胡萝卜也不怎么甜,更因为等一切水落石出再抡大棒也不迟。

三.为什么此次媒体的跟进是一次失败的跟进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应当雾里看花还是拨云见日?

《新闻传播伦理》一书中表明,“媒体不应将带有歧义和空白的事件推陈给受众,媒体应当对歧义和空白做充分的调查。”“媒体的作用是站在中立的立场去找出真相,而非带有目的性地将走向引至偏颇。”

波斯纳在《法理学问题》一书中指出,“保持中立的要求就是没有偏颇的嫌疑。”博登海默在《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一书中也表明对“中立”的看法:“保持中立者肩负着为真相定性的作用,保持中立者需要做到不存嫌疑。”

正因为“不存嫌疑”的要求,世界各国司法体系均要求法官保持中立并不得做出有违中立性的事情,同时也规定了细致入微的回避制度去避免“不中立”的发生。刑事诉讼法领域有一句法谚“如果审判者审理自己的案件,只有上帝才可以充当法官。”正是这个意思。

作为社会舆论引导者的主流媒体同样肩负着拨云见日,站在中立立场找出真相全貌的作用。同样的,主流媒体在跟进和作评此类左右横跳的案件时也应当珍惜自己的“中立性”,做到“不带嫌疑”。

作为主流媒体,借着郑爽张恒代孕风波的热度向全社会做一次反代孕和净化娱乐圈的的宣传是必要且应当的。但这次的全面跟进之所以不够完美,是因为它们带上了“不中立的嫌疑”

在舆情甚嚣尘上、真相扑朔迷离的时候,最应当作壁上观的主流媒体纷纷跳出来借着热度做宣传,使用“疑似”二字并引用当事人一方提出的证据去做一些评论,即使主观出发点是好的,也会让人感到难以接受。

主流媒体应当发布经过自己调查取证之后的确凿的新闻和时评,而非顺着多数人的意思抱着群体的大腿,这不仅让自己沾上洗不掉的不中立嫌疑,更在受众面前丧失中立性。即使事后事件的真相果真如时评所说,受众也会质疑这个真相是不是人为操纵的、是不是为了去“掩饰被打肿的脸”。

主流媒体的急促发声或许是想趁热打铁、定调舆情,但这次打早了、打急了,以至成为舆论狂欢的工具和先导,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阵营割裂和群体紊乱,使得一些打着道德旗号行不道德之事的人握住了主流媒体的大腿,得意洋洋地宣称——“官方都在支持我们,这件事实锤了”——进而使得舆论进一步演变为“舆论先行,媒体判案”的闹剧。

微博截图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

在郑爽方公开自己手中的证据后,微博热搜第一的排名竟然销声匿迹了,而相关话题之一的阅读流量达到4.8亿,讨论量也有11.7万左右。虽然目的是为了降低热度、平息争端,但经过并不聪明的“操作”,使得一些围观的群众也感受到一份“不均”的别扭,加深自己不中立的嫌疑。

媒体完全可以保持自己的中立立场,在舆情最不理智的时候提醒各方保持克制,或者用其他消息来冲淡舆情热度。用抡起大棒的方法浇灭舆情和用刑讯逼供的方法取得证据,两者性质差不多。至于“某电时评”过分急躁地宣布封杀涉事当事人,某些奖项举办方突然宣布撤销已经颁发的奖项,某些企业见风使舵解除相关内容等“墙倒众人推”的尴尬景象,但凡有一些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都会感到别扭,这不是站队,这是人之常情。

还是一句话,主流媒体应当做足作壁上观的样子去尽力避开“不中立的嫌疑”,这样才能让受众充分信服。过早抡起大棒显得操之过急,等一切水落石出之后再抡起大棒让事主各挨各的板子才能博得一致的好评。

四.结语

真相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东西,舆情却总是绝对化的是非。

涉入舆情之中必然会面临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列车难题。在列车尚未到临之前做一个清醒判断到底有没有列车的人吧,不要过早成为架在高地的重机枪,以上。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319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801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567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56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19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9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0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2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7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66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8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12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72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9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9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8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61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