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闲是指任何一种多出来、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
经济学家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心理学家尔德·沙菲尔写了本书叫《稀缺》,说贫穷和忙碌会把人陷入一个特定的思维模式,这个思维模式又会进一步限制人的发展能力,使得穷人更穷。
这本书里有个概念叫“余闲”,英文是“slack”。Slack 这个词在英文中带有贬义,但是slack,在《稀缺》这本书中是个褒义词。余闲代表任何一种多出来、可以任意使用的资源,可以是金钱、时间或者空间。
很多自诩高效率的人认为应该可丁可卯地利用资源,但是《稀缺》认为余闲有两个好处。
一个是你不必须选择。如果你手里只有几百元钱,买什么东西就必须做取舍,要买衣服,可能就不能买书了。但是如果你有很多钱,你就可以既买衣服又买书。
更重要的一个好处是你不怕犯错误。如果时间或者金钱是可丁可卯的,你选择做什么事情就得非常谨慎,一旦选错就是巨大的损失。但如果你有余闲,你就可以积极探索一些风险比较大的事情。看场电影来回要花三四个小时,时间少的人只敢看人人都说好的电影,有余闲的人却可以探索小众的东西。
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之所以设立诺贝尔奖,本意并不是为了让科学家们展开发论文竞赛、更不是为了让科学家把日程表排得更满,而是为了给天才提供一笔奖金 —— 好让他们不必再为了钱而工作。诺贝尔希望科学家有财务自由,这样就可以专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而不是别人要求必须做的事情,能够自由自在地搞搞研究。
诺贝尔很可能没想到,他发的这点奖金完全不够给科学家赎身。对现代人来说,余闲比余钱可珍贵多了。
稀缺会导致没有余闲,就是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你要去旅行,现在你手里有一个箱子,你要把自己需要带的都装进去,洗漱用品、几件衣服、数码设备,还有一些小玩意儿,装完之后你发现还有一些空间,然后你就可以塞进去一些不是那么需要的东西,一些杂志、零食,整个过程都很愉快和迅速。但如果说你的箱子特别小,这个时候就不像前面说的那么舒服了,你就开始权衡,开始比较,边装你就边想,“我是带这个呢,还是不带呢?”反正没装几件东西就塞不下了,为了腾空间,你可能还会把里面的东西全给拿出来,然后再重新放。
就这样反反复复地试验,直到你把箱子塞得满满的,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了,这样看起来好像会更加节约空间了吧?但是你知道这个过程耗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吗。穷人为什么感觉生活特别累,就是这种权衡的思维过程太多,花一块钱都得纠结比较一下,花一段时间都要再考虑一下这段时间用在别的地方会不会更有效?这种思维看起来很高效,其实会让一个人产生大量的心智负担,这些负担会消耗注意力、消耗精力,进一步产生管窥效应,让你只注重眼前的事儿,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管窥效应”是说穷人观察世界只能看见他急需的东西。经历过紧缺时代的中国人看东西都是“这值多少钱”。一个2018年的研究说,正在节食减肥的人看什么东西都能优先发现食物。他们逛街对小吃摊最敏感,看电视最关注食品广告。他们除了吃简直就不想别的事情。而忙碌者满脑子都是时间。
所以有余闲在这里就变得特别重要,余闲就是我们剩余下来的、没有利用上的时间和空间。
作者在书中讲到的故事,有一家医院每年为手术室不够用这个事儿特别发愁,这个医院有32间手术室,但是每年要接待的手术有3万多次,手术室永远是排得满满当当的,而且他们经常还需要接一些比较突发性的手术。医生们最怕这样的事发生了,因为一旦有一个突发事件,本来排好的日期就得往后推,医院的医生每天做手术,其实都是在补上个礼拜留下的坑,就是没做完的手术。这样的话,整个医院就一直处在一种紧急的稀缺状态,所有人都在赶,你可以想象一下医生长时间加班,他们也是人,他们休息不了,身体首先是扛不住了,工作效率一路下滑,失误率也一路飙升,医院就得为他们这个手术失误付出高昂的补救费用。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可能会说,多修几间手术室不就解决了吗?但理论上,你弄再多的手术室也不够用,因为手术的需求永远会比手术室的资源要多得多。
到底怎么办呢?他们就请了一位顾问,帮他们出出主意,这个顾问了解了情况之后就说了一句话,“这个很简单,你不是有32间手术室吗?留一间备用,专门用来应对突发性的手术”。医院的领导听了之后就不干了,我本来这个地儿就不够用,你还非要拿出来一间闲置,这不是浪费吗?这个顾问也没多说什么,就说“你先试试看”。结果医院一试果真有效,手术的接诊率上涨了5%,下午3点以后接待手术的数量下降了将近一半,手术失误率也是大幅下降,效果是立竿见影。
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有余闲带来的好处。因为这个顾问发现,医院的手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计划之中的,一种是计划之外的,现在计划中的手术已经把手术室全占满了,一旦出现计划之外的就会影响整个手术安排的进程。但是改变这个进度付出的成本医院从来没想过,什么成本?首先你得付经济成本,就是医生的加班费,还有医疗成本。比如说医生要是手术失误导致了医疗事故,医院就得赔。还有就是效率成本,医生每天加班加点地工作,每一次手术都比上一次用的时间更长、效率更差,这种成本算下来就是一笔巨大的账。看完了这些成本之后你就会发现,手术室的稀缺并不是空间的稀缺,而是没有能力用现有的手术室来处理紧急情况,那解决的办法就是留一间出来,这样突发性的手术就不会影响日常的排期。上面咱们提到的所有成本就可以全省了,医院也会从这种稀缺状态里跳出来,可以有条不紊地工作。其实这种状态和负债累累的穷人特别像,穷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低,一有个风吹草动就会进入稀缺状态。比如说每个月的钱都是还上个月欠的债,这么一来,成本其实是巨高无比。
实际上很多系统正常运转都要靠一定的余闲,不知道你见没见过以前的磁带,磁带上面最后会留下一节空白,这样才能保证整段磁带不会被扯断,这个磁带才有更长的寿命;比如洗衣机,你装得太满它也转不动,一定要留一部分的空间它才可以转起来;再比如路上的汽车,如果说道路的占有率超过了85%,堵车的概率是百分之百的,只要这个车多到一定程度就一定会堵车,因为只要有一个司机踩一脚刹车,那后面所有司机都会停下来。所以任何系统留一定的余闲都非常重要,它不是对资源的浪费,而是让系统更加高效运转的保证。
从这个角度来说,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余闲可能会让一个人的效率不是那么高,但是它带来的正向收益却是非常高的,它是一种奢侈的心理享受。一种让我们面对生活的琐事不需要权衡,犯了错误也无所谓的奢侈享受,这种享受对一个人的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梭罗说过,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与他能舍弃之物的数量成正比。
如何去拥有余闲?
第一,你得改变姿态,敢于对很多事情说“不”。我不做这件事不是因为我没时间做 —— 是因为我想“有时间”。
第二,你得做“重要”的事情,不做“必须做”的事情。
这些事儿对你非常、非常重要。可是它们不紧急。时间管理的学问要求我们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这两个维度分类,可是你的日程表上全都是紧急。
所谓成年,大约就是习惯了做“该做”而不是“想做”的事儿吧。而且你连必须做的事儿都做不完,所以你需要“时间管理”。
比如有个作业必须周五交。如果到了周四的晚饭时间你还没写,那么对周四晚上来说,写作业就是你必须做的事儿。但是,同样是写这个作业,对周一来说,它就不是必须做的事。
咱们想想周一是个什么情形。你可以不写这个作业,也可以写。如果你选择写,那是你的一个主动的选择 —— 你手里有主动权,你不是被人用枪指着头,你充满控制感。如果你在周一提前把这个作业写完了,你的生活中就少了一件“必须做的事儿”。
如果你始终领先于你的时间表,你就没有必须做的事儿。当然这么说并不严谨,如果明天上午十点有个会议,你自己是不可能单方面提前完成它的,这个会议是你必须做的事儿。但是,对与会者群体来说,会议也存在“必须做”和“可以做”的区别。
不做必须做的事,带来的不仅仅是积极主动的感觉。它有战略意义。
没有必须做的事,你就有了选项。所谓“决策”,就是看看自己有什么可选项,从中选一个最好的。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根本谈不上什么决策,因为你没有可选项!你的日程表早就排满了,你只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只有在某个神奇的、空白的日子里,你才有可能抬起头来想象另一种可能性,你才用得上“决策科学”。
拥有余闲就拥有主动权,就拥有了创造、冒险和改变的可能性。时间就好像是金钱:你花了它就不是你的了,可是你一直不花它也不是你的 —— 只有在你“可以花也可以不花”的那一刻,它才是你的。
第三,你可以搞个重新启动,干脆放弃一些项目,一次性地得到一大笔余闲。比如主动休假或者换个工作。
第四,用自律保住余闲。
印度有些穷人做这么一种生意,每天早上向人借1000卢比作为本钱,买一些货物到集市上卖,到晚上能得到1100卢比。但是他必须当天还回借款,外加5%的利息 —— 所以他一天只挣50卢比。
那你自然会想,如果这个人自己能拿出来1000卢比,他就不用去找人借钱,他每天的收入的100卢比不就都是自己的了吗?他的收入不就立即翻倍了吗?
研究者也是这么想的。研究者来到印度,直接送给这些人每人1000卢比,想看看这样能不能彻底改善他们的生活。
结果发现不能。头几个月这些人的生活的确好转了,但是不到一年,他们纷纷又回到每天要借1000卢比的状态!
这是因为生活中会有各种“震动”。亲朋好友过生日,没钱也就算了,可是既然现在能拿出钱来,他就会心动,他就会拿出钱来买一个贵重的礼物 —— 于是第二天的本钱就没有了。
余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给震动做准备的,但是余闲非常害怕震动。你得忍住不动才能保住余闲。
毛泽东四言诗《手里有粮》: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脚踏实地,喜气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