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不下令杀掉刘邦?》

      “鸿门宴”现在用来形容不怀好意的宴请,或者说是吃饭是借口,另有他图。

        历史上霸王一直是一个悲壮型的人物出现,喜欢项羽的人,每每读到鸿门宴都会扼腕叹息,当时项羽为什么不灭了刘邦,如果灭了刘邦,中华的历史就会改写。就不会有让后人看得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无颜见江东父老......

        《史记》描绘了一出惊心动魄的计谋画面,详细地记载项羽设宴欲杀刘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一是说在四方形的殿堂上,亚父范增坐在项羽的左侧,当时的殿堂应该不小,因为要有服务人员的斟酒和切猪肉的地方,中间还要有表演的场地,所以范增与项羽的距离应当较远;二是范增几次使眼色给项羽,但是项羽不理睬他,最后范增急了,把佩戴的玉佩都举在手里向项羽示意,结果项羽都“默然不应”。此默然不应就是这个鸿门宴的至关重要的关键所在,多数史学结论是认为项羽仁慈心软,不忍杀之。作为谋臣的范增给项羽使眼色,那一定是约好了要灭了刘邦。即使当时项羽就算是心软了,不愿意杀了刘邦,项羽也应当回应范增的举动的,多次使眼色可以不接纳回应,但是在那个宴会上,范增都举起玉佩示意了,项羽依然“默然”。

      《史记·项羽本纪》里记载了项羽的眼睛是“重瞳子”,即是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仁(还有一种说法是相当于现在的“白内障”),大约两个瞳仁的眼睛看的事物应当是模糊的,相当于我们现在在电影院里去看“三D电影”时,服务员都会发一个眼镜,如果你不带这个眼镜看到的电影屏幕就是重影,不聚焦。大概“重瞳子”看到的世界就是不戴眼镜看三D电影的这个样子。

        项羽的眼睛,实际上今天看来他是一个眼疾患者,范增的使眼色一定白白浪费了表情,项羽其实根本没有看到,也看不到,即使举起玉佩不停的晃悠,也是无济于事的,白搭。所以项羽的表情是“默然”。

        项羽当年是抗秦的最大功臣,焚烧阿房宫都烧了三个月,也是杀人无数。把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说成是项羽心慈,是没有说服力的。

        历史上由于科技的不发达,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奇人异象等未认知的事物,我们的文化是认为具有异于常人的特异功能,是上天的恩赐。古代相术认为重瞳是一种异相、吉相,象征着吉利和富贵,往往是帝王的象征。古代这种异相会被人认为是与众不同的非凡之人,比如说刘备的与众不同是双手过膝,朱元璋的猪腰子驴脸等等,还有周文王史记上说他胸有四乳。

      清周龙藻《大墙上蒿行》:"亚父好竒策,终被重瞳误。"一语中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